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英国在职教师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伊 咏 王雪梅

  摘 要:分析了英国在职教师教育的组织、形式、特点及相应评估方式,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际,探讨了英国在职教师教育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在职教师教育;英语教师教育
  
  收稿日期:2006―11―06
  作者简介:伊 咏 (1965-),女,汉族,山东省蒙阴县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教师教育研究。
  
  一、引言
  
  目前,在职教师教育(INSET: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热点。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职教师培训被众多国家政府视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众所周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正在有条不紊的进展之中,而英国的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也是如火如荼。
  在英国,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是在《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后开始的。该法案以法令条文的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这在英国课程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同时颁布实施了《英国全国教学大纲》(National Curriculum)(1988年正式颁布实施)。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英国的在职教师教育得以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尝试就英国在职教师教育的组织方式、特点以及评估等方面作一评析,并结合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有所启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指的“英国教师教育”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情况。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有所不同,限于篇幅,不在本文论述。
  
  二、英国在职教师教育评介
  
  就培训组织来看,英国在职教师教育有一定层级分界。教师发展培训署(TDA: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gency)负责全国中小学在职教师教育的宏观管理,而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各培训部门则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没有师范学院,所以培训机构主要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学院和地方教育当局,尤其是各高校的教育学院负责主要的培训活动。
  一般说来,英国在职教师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课程培训、校本培训及教师交流等形式。大学的教育学院均开设众多针对中小学各科教师在职学习的课程,贯通全年。课程培训是指在职中小学教师既可以选修或旁听大学教育学院所设有关课程,又能以全日制或兼职形式攻读学位以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开拓校本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并将此作为英国教师教育改革最突出的特征。校本培训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固定培训日、教师会、校际交流等。所谓培训日(training day/INSET day/development day),就是指教师发展培训署规定每所学校每学期都必须安排5天固定的时间用于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日中让教师参与各自学科的培训课程、各种专题讨论会、座谈等等。这些培训日都在各学校的校历上有明确标注及说明,一般安排在周五进行。所谓教师会,就是指各学校定期组织的教师交流活动。参加教师会的人员除本校教师外,还邀请大学或教师中心的教师、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等校外专业人士参加,讨论并力图解决教师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所谓校际交流,即大学或教师中心通常每学期组织数量不等的不同学校校本培训活动的交流,地点一般是在参与交流的某一中学或当地的教师中心。
  英国的在职教师教育注重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在校本教师教育的普及上表现更为突出。总体看来,英国教师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人为本,注重实际,侧重实用。英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注重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培训内容联系实际和培训时间的安排合理。培训内容侧重于实用性,培训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科研及教学能力方面。教师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培训课程,这就要求培训部门设置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课程,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例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开设与中小学各门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实用课程: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Basic ICT skills for secondary classroom assistants), 有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Teaching bilingual English learners;Teaching refugee and asylum seeking children),有针对课堂教学的(Developing inclusion practice: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诸如此类,课程众多,涉及面也较广,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培训时间的安排也符合在职教师时间较紧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课程的开设时间都不是连续的,最长的也只有4天,这使得参加培训的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所学课程。
  第二,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英国教师教育不仅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注重教师专业研究的发展。行动研究是英国教师教育专家大力提倡的方法,该方法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后,第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划实施,第二步是具体行动, 第三步是观察实施效果,第四步是反思计划的可行性及行动的有效性,以便在将来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在英国谋得一份教师工作岗位不太容易,如果不及时充电学习有可能在教学挑战中失败,而如果脱产进修或学习则很有可能丢掉职位。所以在这种两难境界,行动研究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二者关系的作用。其实,行动研究是教师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即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尽管在研究之初教师可能费时费力,但当教师从自身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时,就有可能较为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劳动,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支持,教师选择余地大。英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在职教师教育网络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较大的网站有 http://www.tda.gov.uk/,www.teach.gov.uk/,http://www.dfes.gov.uk/ 等。此外, 还有众多的地方网站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同时,各高校教育学院的网页上全年载有培训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具体到哪间教室)、主讲教师、主要内容等参训教师关心的信息,所有课程设置的修订都在每学年九月份之前完成并在网页上更新。这种培训单位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便于有参训意向的在职教师及早计划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随着英国政府对中小学校管理改革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称职教师”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种新变化给教师自身带来了挑战,也激发了他们参加培训的强烈愿望。虽然培训费用昂贵(一天的课程一般在100左右),且由个人承担,但参加培训教师多自觉自愿,珍惜培训机会。这种较强的学习动机是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的前提。
  评估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信度和效度直接影响到参加培训教师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发展水平。与我国的上级检查、同行评定、受训教师反馈等方式不同,英国的在职教师教育的评估主要由负责教育标准的部门进行。虽然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监督和调控各办学机构(从幼儿园到中学,从各地的教育当局到各教师教育部门)保障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它对各个办学机构及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育的有序发展。

  
  三、英国教师在职教育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启示
  
  笔者前面提纲挈领地论述了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组织、形式、特点与评估方式等,这对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理念、方式、评价等具有一定启示。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理念上,英国的经验使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师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体会到教师教育应该既要自上而下,由教育部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宏观调控,周密筹划;也要自下而上,充分考虑到受训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调动他们的学习与专业发展积极性,从而切实增强培训效果。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方式上,广为推介校本培训模式,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同时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个体差异,丰富校本培训形式,从时间、经费、资源等方面保证教师教育的全面开展。虽然我们不一定像英国那样确切规定每学期5天的培训日或组织教师会等活动,但可以结合具体教研实际,提出不同的培训方式。目前已有研究者针对英语教师主要以年级为教学活动单位的特点提出“级部校本”模式,还有的研究者提出自我反思、案例分析、观摩教学等一系列活动形式,这些都值得借鉴参考。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评价上,目前我们尚没有确切的某个负责教育标准的部门进行评定,因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由各级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等共同承担,同时与各高校网络学院等联合进行“天网、人网、地网”等相结合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笔者认为,对于新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历学位提高培训等的具体评估需要有相关部门牵头,制定相关规定和措施来予以保障,从而切实保证我国2003~2007年新一轮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总之,为切实提高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我们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模式。
  
  四、结束语
  
  如上所述,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而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也有很大进展。了解英国在职教师教育的概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梳理教师教育理念,丰富教师教育和评估形式,以切实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升在职教师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康淑敏,王雪梅.“级部校本"式中学英语教师教育模式探讨〔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 (1) 57-60.
  〔2〕Hayes, D. In-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1997.
  〔3〕Kolderie,T. Freeing Teachers: The Promis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Partnerships 〔J〕. American Experiment Quarterly Spring, 2004,88-96.
  〔4〕Richards, J. C., and Lockhart, C.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J〕.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