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畅

  摘 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强调人性积极向上的动机理论,本文既是借鉴该理论,探讨如何从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要入手,引导学生拥有更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并进一步发挥、发展潜能,积极地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后进生;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2
  
  “后进生”是就某个学生群体而言,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高校后进生一般都是非智力型后进生,只是因为成长环境或所受教育方式的不同,在认知方式等方面存在偏差,影响到自我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马斯洛提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虽然马斯洛的观点较忽视社会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因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激发后进生的内部动机,进行高校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现实意义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了《动机理论引言》和《人类动机理论》两篇文章,提出心理需要层理理论框架,强调人性积极向上的动机理论。基本需要层理理论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在被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充分出现。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层次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校的后进生除了学习方法外,往往是因为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缺乏内部动机,学习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只有相对满足了学生的低层次需要后,他们的学习动机才会被激发,才能更健康地成长、成才。
  二、高校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个体因素。主观需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不够成熟,往往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发生心理冲突和矛盾。例如,所学专业设置与理想有差距;入学后由于放松思想,无法适应教学进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部分家庭较贫困的同学不能正视现实,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悲观、失望。一些同学自卑、自闭,很少与同学交流,逐渐成了班里的隐形人,一些同学则盲目崇尚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内心极度空虚、孤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愿望与人际交往失败的矛盾;耐挫能力差的同学无法面对宿舍冲突和情感损伤,进而影响学习。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文化水平、价值趋向以及教育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均潜移默化地对子女产生影响。虽然大学生已经离开原生家庭,生活在半社会化的大学校园,但他们在经济上依赖于父母,心理、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后进生的产生也往往与家庭教育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智育轻德育,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学生在不适应新学习方式的同时,思想压力过大,严重者会患上焦虑症或强迫症;部分父母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采用简单、粗暴的威权教育。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性格,进而影响学习、生活;一些父母的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学生往往没有安全感,易产生交往障碍和人际冲突;也有一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不与学校联系,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家庭突发事故如父母早逝、家庭经济危机、父母离婚也容易使学生陷入焦虑情绪,陷入学习下降的困境。
  (三)学校因素。许多大学过分重视学生的应试技能,教学方法主要是机械训练,严重忽视学生的情绪、情感及个性发展,忽视学生自我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存在只关注优秀生,忽视后进生的需求,造成后进生丧失积极进取的动力:某些教师规定非挂科生才能参加班干竞选或不能留任学生会,这种“隐形"歧视将进一步边缘化后进生。
  (四)社会因素。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复杂的社会环境使价值观更多元化,处于选择中的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出现种种困惑、迷惘和焦虑不安,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近年大学毕业就业难的社会现象让一些大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一些学生悲观厌世,自暴自弃,另一些学生则把打工赚钱当成主业;网络化生活让充满色情、暴力的网络小说和游戏冲击着校园文化,让沉迷其中的大学生无心读书;挥霍无度的病态享乐主义腐蚀着大学生的生活。可见社会不良习气和文化垃圾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转化后进生工作中的应用
  (一)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包括对呼吸、水、食物、睡眠等需要,离开这些需要,人的生命就会遭受危险。生理上的要求暂不影响学生的生存状态。
  安全上的需要比生理的需要较高一级,当安全的需要未能得到相应满足时,人可能仅仅为安全而活着。马斯洛认为,安全上的需要分为物质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物质方面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心理方面包括道德保障、家庭保障等。高校学生在安全上的需要则包括教育、生活经费、教育方式及教学环境方面的保障。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活、教育支出,灵活、针对性强的教育方式和宽松、公平、温暖的教学环境,后进生才有进一步发展自我潜能的动力。在经费支持方面,通过大学生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保障贫困后进生的物质,对于遭受家庭变故的后进生,需要通过临时补助、公益捐款解决经济危机,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教学方面,要求教学要具有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要求、教学方法都应有所区别,使每一个后进生都能力所能及地提高成绩;心理方面,要营造良好、公正的教育环境。学校和教师要把“后进生”当成“后劲生”,设立激励制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关心、发现和鼓励代替挖苦、批评、谩骂。
  (二)满足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当后进生有了学习、生活的物质保障,便开始渴望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如(转下页)(接上页)果这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产生强烈的疏离感,失去生活、学习的热情。因此加强他们与教师、同学们的沟通和了解,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于爱和归属的需要。首先,加强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沟通与信任。教师需要具备同理心,体察他们的思想动态,理解他们的感受。在思政工作方面用引导法取代说教法,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朋友,这样学生就会把教师纳入自己的世界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利于教师开展思想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其次,动员班委、舍友从生活、学习上给予后进生帮助。通过朋辈辅导,彼此建立友谊,并吸取有益的学习方法,并在平等、轻松的交流中正确自我定位。
  (三)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受到他人的尊重。三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尊重的需要一旦被基本满足,能产生持久的推动力。后进生一般都存在消极的自我评价,无法自我尊重。用他人的尊重能够激励后进生,调动其积极内因。在学校教育中,可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如鼓励有体育特长的后进生参加体育竞赛;支持有管理才能的后进生参选院系、班级干部的竞选。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获得他人的肯定、尊重,并通过其成功带来的积极情绪来强化自我尊重,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家庭教育方面,教师必须与家长长期沟通,帮助家长认识自身教育方式的缺陷,改变漠视孩子成长的方式、唯学习观点和威权教育,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
  (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后进生转变最稳定的动机。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最高级别的需要,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实现以及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倡导,承认自己的秉性,完成自己的使命,以入世的态度去生活,可以激发更稳定、持久的动机。后进生生活空虚,学习动力不足,往往是因为不明确学习的目的。他们浮躁、功利是因为他们追求社会的归属,社会中弥漫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混淆了他们的价值观。转变他们错误的价值观,才能拥有更崇高、持久的学习动机。需要积极培养后进生的奉献意识,将自己的命运主动地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明白学习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在奉献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顺利地解决社会与自我的矛盾,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综上所述,在不断改善后进生生活、心理状况,满足“自我”需要的基础上,后进生才有可能拥有更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并进一步发挥、发展潜能。当然,转换工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著.刘烨编译.马斯洛的智慧[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美]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张武阳,袁东升,高志扬,何芳,张增辉.浅议高校“后进生”转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9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