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英语阅读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宾佳

  摘要:阅读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获取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一、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学生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提高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材料要求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篇幅适当、难度适中。在阅读教学的较高阶段,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学科性较强、富于哲理、文化较深层次的文章。由于学生在阅读中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知识水平得到了强化和巩固,用时开发了智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意志和动机,促使自己去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
  二、几种常见的阅读方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常见的阅读方式有:
  略读: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备。在阅读课时培养学生找出主题句,使学生理解主题句与文章的具体事实细节的关系。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引导学生依靠段落中的衔接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
  跳读:寻找所需信息,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
  精读:分段细读,注意细节,帮助深化理解。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推读:推测未直接写明的含义、因果关系以及词义猜测。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十分重要。提倡学生使用手中的工具书,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三、如何培养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
  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复述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读过每篇文章后,用自己的话去概括,摘录其中的重点句子,复述其内容。
  教师在提问时注意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谈。在讨论中,学生获得了交际所需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语言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根据学生特点实施教学。学生的发在学习英语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认知的个别差异。通过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四、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大胆学习、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点等,由教师引导进行多元化活动,使学生学会基础知识,达到教学目标,为英语交际打下基础。在真实的语境中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英语水平。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和作用
  教师应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课堂上要提倡师生平等。要尽量做到让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启动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重视师生之间的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融。让学生在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情景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展开交际活动,组织比赛,猜谜、游戏等活动,培养口头交际能力。
  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增加学生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认识,实现其最大限度的满足感,使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博森.阅读教学中的话语分析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2]胡学文.外语阅读的认知模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3]姚喜明,潘攀.英语阅读理论研究的发展[J].外语教学,2004,(1).
  [4]银洁.阅读教学中阅读心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9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