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语言艺术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西侠
摘要: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教师就必须要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语言要具有准确性、启发性,熏陶性,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教学境界。
关键词:准确性;启发性;熏陶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48-01
教学语言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之论,意思是“善于教学的通达晓畅,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学的语言虽然简要却含蓄而适当,很少用生僻的比喻而容易明白。”明确提出了教学语言的作用和要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应讲究质量,讲究艺术。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最佳境界。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如下三性:
一、正确严密,富有准确性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语言确切,用词严谨。
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你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他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全国统一,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你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王”和“秦始皇”、“秦国和秦朝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乱用,或者模棱两可,闪烁其词,都是科学性的错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有的教师说成是:推翻了“封建统治”。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君主制度,而我们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的差别无几,而概念却完全不同。历史教师不但要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就是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须恰如其份,任何言过其实,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无限夸大:“白发三千丈”,“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在文学园地里千古传颂的绝妙佳句,在历史课堂上是不允许采用的。历史课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准确性。
二、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
历史本身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画卷。教师讲述时必须准确生动、形象,努力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丰富想象,这要求教师平时博览群书,积累文史资料,锤炼语言,力求语言能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例如,鸦片输入以后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给中国造成什么危害呢?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1840年以前的中国,从沿海直到内地的大小城镇,贩卖和吸食鸦片的烟馆,象毒菌似的滋长起来,掀开每个烟馆的门帘朝内一望,只见烟雾弥漫,一些面如死灰,两颊泛起青色的吸毒者,横卧榻上,手握烟枪,对着一盏鬼火一样的烟灯,双肩耸起,‘吱吱’地狂吸着。由于吸毒者一般都是晚间过瘾,长夜不眠,白日昏睡,因而群众称他们为‘大烟鬼’。东南沿海的一些小圩集,十几二十家店铺里,烟馆常占半数以上。中国的白花花的银子,淌水似的流到了伶仃洋外的英国船上。这样的情形持续下去又会是谁人欢喜谁人忧呢?”一个比喻,多么贴切,一个镜头,多么突出,一个绰号,多么生动,两个数的比较,两杆枪的对照,又是何等具体深刻,寥寥数语,再现了烟毒泛滥的场景,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形象性,鼓励性和思考性上。教师一方面要以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求得真知。
三、情真意切,富有熏陶性
历史课堂语言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还要充满感情色彩,以求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论上还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是与非,爱与憎。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历史教学语言的感情色彩,去热情的歌颂真善美,鞭哒假恶丑。以使学生受到正义感、爱国情等感情的熏陶。
例如讲到圆明园被焚烧时,教师应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采用悲愤的语调,才能有感染力。北京三中朱尔澄老师素以寓情于理见长。在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一课中,她在介绍了徐光启的科技成就,忧国忧民思想以及他最早接触西方科技,最早察觉到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历史贡献之后,添加了一个徐光启之死的细节,她说徐光启71岁死于大学士官位,“盖棺之日,囊无余资,据说只有白银10两。一品大学士,不置家产,多少年来为后人钦佩。盖棺之日,囊无余资,闪耀着徐光启金子般的品质。”启发学生从优秀科学家身上学到人生的价值。朱老师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渗透在她低沉而又坚定的话语之中,做到了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所以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情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教师的语言,不仅承载着学生所需的知识,也是学生体验情感,认知社会的窗口。所以,教学语言应深入教材,入情入境,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入学生心田。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生命”。丰厚的语言修养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外化。为此,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提高修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9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