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包永杰
摘 要:在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我感觉最失意的事就是我在讲台上讲的很卖力,而学生却恹恹欲睡,这也是我当老师最难过的事情。如今面对新课改的挑战,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关键词:课堂;质疑;好习惯;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64-01
我反复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因为在教学中,我过多地强调了知识的记忆,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活力。所以我想应当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课堂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平台。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平台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前提。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的,所以我们要摒弃以往的灌输式、一问一答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需要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挑战心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从而使学生能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他们的思想才能无拘无束的流露,让课堂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关键。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而是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知道何如学习新内容,并将明确的教学要求出示在黑板上,使学生知道本节课要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二是设计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案中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脑的环节。课堂上有些内容可让学生来说,比如,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了解了多少;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惑、不同见解或感想等,凡是像这样学生能说的内容,就让他们尽情的说,教师决不代替。而对于学生都不理解的内容,教师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教师要退到讲台后,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来谈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最终以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就由学生主宰了。一旦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学生越来越乐学,教师也会教的有劲。
二、创设质疑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会问、多问、爱问是让学生“动”起来的保证。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一篇文章、一个段落,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有时也是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多问的人自然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要让学生多问,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些学生不肯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提问题,是因为缺乏胆量,没自信,害怕展现自我,没办法就只得让他们心中一个又一个的疑团石沉大海。有一次,一个不太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鼓足勇气提出了一个与课文无关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偷笑,还有人说:“提的这是什么问题啊,不会提就别提了。”当时,我害怕该同学尴尬,我并没说应如何提相关的问题之类的话,而是表扬了该生敢于发问的勇气。没想到,此后敢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绝不能扼杀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胆量。那么如果课堂上学生提的问题与所学内容牛头不对马嘴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及时引导,并鼓励他们多动脑筋,恰当提问。
(二)关注学困生的参与。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解决的最佳时机。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往往是好学生爱提问题,且次数多,而其他学生会作沉默的羔羊,逃避提问题,参与次数也不多。所以教师要采取必要的评价措施使学生想且敢于提问、发表见解。自从我采用小组评价体系――积分奖励法(若本组的每个成员都有自主发言,可获得一分的积分,凡是有一人在课堂上不发言,本组就不能获得积分,然后根据每月积分进行评比奖励,以此使每位学生都不得不参与到教学中来。)后,每节课学困生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这样以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动起来。
三、注重好习惯的养成
好的学习习惯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根本保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显得重要,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独立思考、善于提问、积极发言、注意聆听及课后认真复习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配合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必要条件。师生的友好相处有利于教学的开展,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个“爱”字上,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如果教师的一举一动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被老师关注的,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情愿地投入学习活动。只有师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学生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喜欢哪一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因此教师要从高度的责任心出发,全身心地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的爱每一个学生,做理解他们的良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