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烈昌

  摘 要:人类的思维开始于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的热点,本文根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问题意识的理解,探究了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问题。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问题意识。只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才会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探究科学;问题意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34-02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创造首先是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创新始于问题。
  古人云:“为学忌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学生自身知识素养、学习能力进步的必要条件。学生懂得怎样提出问题就等于知道怎样掌握知识,犹如拿到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可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可见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问题意识的自我体现
  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我们都知道有人比较了中、西方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曾提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孩子回家的时候,中国家长总要问:“今天你答对了老师几个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则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上述中国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习的结果,而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重视科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这是要求向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必需先行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种对新的问题的探索,能够刺激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打破定势,在提问中得到鼓励。捕捉有争议的问题情境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找到十分恰当而典型的真实情境,这时就要求教师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适时质疑。如探究“酶的特异性”时,有学生用碘液作为最后的检验试剂,这和教材中的方法不同,这时我并未给他的方案下结论,而是向大家征求意见,于是班里对此问题形成了“正”、“反”双方,并最后通过实验否定该方案,同时用科学知识给予合理的解释,问题能够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激励学生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二)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源泉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发现问题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成为无缘之水、无本之木!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能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已经产生了思维定势,不能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因此,从本质上讲,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悬念”,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进行“分子之间有空隙”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我在引出分子的概念之后,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50+50≠100,这时原本鸦雀无声的课堂一片哗然,然后纷纷议论着,脸上都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神情。此时,我这样设问:50+50=100这个在数学上永远恒等的式子,为什么在科学上不被承认呢?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每个小组利用组内两个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50毫升的水和酒精,混合后你发现有什么现象?这一“悬念”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中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教师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1)通过揭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非科学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妨碍学习新知识。例如:鲸为什么不是鱼?蝙蝠不是鸟?通过这些概念和说法的并列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
  (2)通过谚语、民俗、典故等设置问题情境。一些当地的谚语、民俗、典故学生耳熟能详,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三九四九伸不出手、无九六九沿河看柳“,“龙生龙、凤生凤、生了老鼠会打洞”,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一定要这样吗?”,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在实验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例如:一般教师在组织“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教学时,往往是演示实验,并且在实验进行之前就先提出了问题:吹入的主要是什么气体?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实验现象?而学生的思维也被固定在这些问题之中。我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往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问题也层出不穷,不但自己提出了以上三个问题,其中一个学生还观察到吹入CO2时间久了沉淀溶解了的现象,还提出了“为什么沉淀会溶解?”这一更进一步的问题。
  三、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敢问
  今年,我接任七年级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刚到一个陌生环境,学生一般表现的十分胆怯、不敢发问。因此,在第一节科学课上,对学生说:“教师不是权威,书本上所写的东西也不一定千真万确?”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他们平等相处的,是一起学习探究的朋友。我经常对学生说:“发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当有疑问或有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直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当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回答问题回答不到要害时,不能马上否定他,应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让他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也可根据课堂实际,采取分组讨论、提问,因为学生的提问是面向全班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其他同学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总之,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会问
  1.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会问。生活经验出现的问题,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与他们的想法不一致的材料或他们不明白的事实,他们最容易向老师或书本提出质疑,也最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例如,①老年人为何出现皱纹、白发、老年斑、怕摔、易骨折等?②北京鸭怎样短期内变肥?③空腹喝牛奶为何降低营养价值?④为什么变胖容易减肥难?⑤为什么花粉过敏脸会肿?⑥为什么食用腌制对人体是有害的?⑦为何朵朵葵花向太阳?⑧小孩断奶后为什么容易生病?⑨老农民为什么经常去田里松土?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利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会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就是要在实现知识点到知识点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在初始阶段,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会问”的过程。在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基本技能的训练既是自然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仔细地备好每一堂课。
  总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展开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终身受益。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教师首先自身要有问题意识,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进行充分整合,并创造相应的教学情景,善待学生的问题给于积极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才会有惑有思有行,科学探究才会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02年5月.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