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鑫波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处理教材、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对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从主观上感到满足,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从而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一、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1.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兴趣较浓。
  高中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日渐丰富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学习生物的意义、作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他们学习生物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因感兴趣而学,有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学。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关注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对于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比较喜欢,对一些比较枯燥而又难掌握的内容往往不感兴趣。同时他们的思维活跃,喜欢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但思考问题又常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偏激性。
  2.情感更丰富且充满矛盾。
  生理的成熟、社会环境作用的日益多元化、需要结构的复杂化使高中生的情感变得极为丰富,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又使他们处于诸多的矛盾之中。首先,青春期带来的生理变化使得他们好奇、害羞和不知所措。其次,完成学习任务对许多中学生来说,并非是轻而易举之事,他们可能会因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影响而在学习上感到困难重重。但由于内心敏感而又争强好胜,他们在面临失败时常感到压抑和自卑。
  3.智力水平。
  高中生的智力水平已经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能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这是他们抽象思维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但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提出假设往往缺乏充分的根据和正确性,其记忆的结果也不一定正确,这又是高中生抽象思维不完全成熟的表现。
  二、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捧出一颗心”去爱学生、去感染学生,要以对学生的“爱”去拨动学生的“情”。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就时常告诫自己要怀有一颗宽容仁慈之心,对学生展开笑脸。事实证明,将微笑带进课堂,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它似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教学效果随之得到增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不应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主体发言的“群言堂”。因此,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学会倾听体现了教师的修养和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教师也会更加尊敬和信赖,对生物科学“爱屋及乌”也自然而然了。
  3.巧用成语、诗词、谚语等生物形象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模仿广告、使用歌诀、讲故事等方法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到“生态系统稳定性”时,适时地引用了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描述了草原上的青草一年一度地枯槁和茂盛,无情的野火烧也烧不尽,温暖的春风一次次唤醒了它的生命。小草的这种坚韧刚强的生命力强烈地感染了学生,使之产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敢于拼搏的激情。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4.注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见“疑”必“究”。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课堂上,教师须创设一种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了解除学生的顾虑,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做交流伙伴,并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及手势,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一次,在教学“细胞的癌变”时,我说道:“目前人类还未研制出治疗癌症的有效药物。”这时,一个平时从不举手的学生破天荒地举起手问道:“癌症真的无药可医吗?”并列举了一些生活中让他困惑的癌症病人康复的例子。我被他的真挚所打动,于是热情洋溢地在全班表扬了他,并且给予了详细的答复。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却使得这位内向的学生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从此他提问的热情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之时主动求和、主动练,不徒笔听老师之讲说。”这说明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重要性。教学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自己是能够抓住教学目标,从而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提问不完全或提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时,为了使课堂能够正常地进行,教师要适当提示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生活经验,产生新的想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比如在进行一些探究性的试验活动时,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问题后,再由学生自己做出假设去设计试验方案,做出预测,解释试验事实,等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只给予适当的引导,所有工作尽量有学生自己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单单在做试验,也不单单在学习理论,而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参与性强了,既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试验探究主动学到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进而掌握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进而寻究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针对学生情感的矛盾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课本中往往隐含了一定的心理学内容,如果教师能挖掘出课本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将会使学生身心两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考试的失败是学生经常遇到的挫折,教师要能够在考试中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学生的水平、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要善于在考试后挖掘他们的长处,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帮助他们努力去克服。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知难而进的心理素质训练,多方位、多层次、反复不断地磨炼,逐渐使学生那种一碰就碎的“蛋壳”心理得到彻底改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