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那么他们就会自主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效率就会自觉地提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快乐、自信地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从高中地理教学入手,对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探究,希望籍此为高中地理教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高中地理;效率;兴趣;多媒体技术;合作学习
  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是每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共同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我们实际教学中,可以从采用多媒体技术、巧用合作学习、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这几方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以下结合我的实际教学经验,分别进行介绍。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借助黑板和教材为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在下面进行枯燥的听、记、写学习。这样枯燥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感觉地理学习无聊乏味,还降低了他们地理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借助多媒体技术声像俱佳的优势,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以及能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与措施,并能应用学习的知识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上课之初,我并未急于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知识,而是借助幻灯片将备课时准备的与“西北地区荒漠景观”相关的课件呈现到了学生的眼前,并要求学生在观看课件时,思考“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引导学生在看过课件后能提出问题。很快课件就播放完毕了,学生众说纷纭,我及时将课堂氛围进行了调整,并抽取一名学生提出对课件的看法。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还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二、巧用合作学习,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常常自己一人在台上进行“一言堂”教学,很少与学生有互动,这样的教学模式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基于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将合作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组内积极地探讨,借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进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时,为了使学生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業部门,以及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了解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并能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上课之初,我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性格、性别、课堂综合条件等方面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向他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他们在组内相互探讨学习,如问题一:“传统工业区的概念是什么?”问题二:“典型的工业区是什么?”问题三:“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衰败原因、政治措施是什么?”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迅速在组内积极地探讨,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很快就完成了布置的任务。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现行的地理教材中,大多数内容都出自我们的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地理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思考地理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地理知识,以此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人口的数量变化》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认识和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以及能通过学习这节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能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上课之初,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身边,谁家的孩子多,他们家都有几个孩子。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人口增长的快慢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也受人口基数大小的影响。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想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地理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惟有如此,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淼.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
  [2]张静.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运用与设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0).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