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差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翔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差异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增长点。所谓的差异教学就是指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一、学生差异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形成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差异性的客观因素很多,同一班级内的学生差异很大,对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教学应如何有效地开展,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1.学生个体水平差异使得信息技术课难教。
  “高手无事可做,低手手忙脚乱”这是上机操作中常见的现象,一方面“高手”不屑于学习已会的知识,不愿动手;另一方面“低手”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指导而陷入困境。在课堂教学中,常有个别学生嘀咕:“老师,你不要讲了,太简单了,我们都会了。”然而经过检查发现,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操作中无从下手。学生的差异性之大,经常是让年轻的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结果使得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难以把握。
  2.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使得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的学习愿望因水平不同而各自需求不同。通过对初一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们都是希望老师能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有的希望让他不再对计算机感到陌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简单操作;有的希望让他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够随心所欲地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希望让他能成为电脑高手,制作动画、网页等。而按照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进度进行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愿望。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抑制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导致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没有兴趣和动力。
  二、关注差异教学,改变教学观念
  在2007年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专家指出,我国教育当前最大的弊端是只讲统一,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已有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1.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
  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生理方面的差异:身高、体重、视力、速度、耐力、动作,等等;心理方面的差异: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理想、需要、情感、意志品质,等等;知识背景差异;生活阅历差异,等等。教学过程中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他们各不相同,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整齐划一,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扬长避短。
  2.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
  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和所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差异。即使如此,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工具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的性格特点、男女性别等多方面原因均会造成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所以学生差异现象将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并不可能完全消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把学生的差异性转变为学生之间的互补,转变为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则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并不值得我们如此畏惧。
  三、实施差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发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1.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个性化需求。
  实施教学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或教学内容进行摸底,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学。
  设置多级多元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达标、中级、高级不同发展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的选择。根据不同水平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多元性,设计相应的课堂学习任务。同时也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要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制作贺卡的操作中,对于水平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操作,如插入自选图形、文本框这样的任务,进行反复练习,熟悉操作步骤,对图形进行简单的颜色、背景、三维效果的修饰。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掌握以上基础操作中,给他们一个具体任务,运用已有知识,制作一份精美的卡片。在制作中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创意和审美观,进行自由创作新图形,处理图片。这样,课堂教学在保证每位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分层学习,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发展自己。通过分层教学,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能完成的操作。既能使多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任务,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堂中大展拳脚,激发了他们作为“电脑高手”向新的山峰挑战的欲望。
  对于班级中存在的不愿意动手操作,或动手能力太差的学生,教师要做好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工作,在教学中多给予关注,可以亲自给他们做示范,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并给予鼓励。
  2.通过分组合作,增强优差互补。
  分组合作时,各小组为了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小组内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充分论证,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信息教学中,教师分组时要有意识地将“电脑高手”和电脑水平较弱的学生安排在一组,组成一个团队,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也注重团队的评价。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学生就会产生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既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的积极情绪,又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情。后者可以从前者身上获得信息技术知识,即使有学生遇到不会问题时,也不至于手足无措,不能继续操作,前者通过帮助后者也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互助能力。
  “性格因素”在分组中也应该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操作电脑时会有不同的表现。性格外向的学生,上机操作中非常活跃,乐于表现自我,勇于尝试,勇于探索;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怕做错、不敢做,即使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愿意问老师。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可以使他们性格互补。产生问题时,学生共同思考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求助更有助于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鼓励尝试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原有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的教学提高了难度。如果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完成教师给予的任务时,学生就能够根据自身已有的水平,进行自主学习,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又可避免产生教师课难上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尝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新的操作前,我们最好是通过提出教学任务,让学生看书,自我尝试完成操作,然后再进行反馈讲解。在完成“信息技术实践与指导”的练习时,最好让学生自己操作,即使遇到问题,也是引导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通过提示、启发等方法使他们完成任务。这样就降低了教师不断解决学生问题的工作量,同时用启发、提示的方法又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增加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建立兴趣小组,充分挖掘潜能。
  中学还可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组织计算机课外活动。计算机课外活动可以学习从课本延伸出来的东西,如制作电子报刊,制作多媒体动画等,还可以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适当地学习计算机编程等。成立兴趣小组,就可以满足有的学生提出在课堂上一直“吃不饱”的情况。除了软件教学以外,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开设计算机硬件常识,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安装计算机,维修一些常见的计算机硬件故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功能的延伸,而且为那些有兴趣而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计算机空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差异教学不是当代的产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一直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对于学生的差异性问题,我认为并不可能消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这些差异中找到教学的平衡点,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姜智,华国栋.“差异教学”实质刍论.集美大学.中国教育学刊,2004,04.
  [2]和学新.论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天津市教科院.
  [3]钟和军.信息技术分层导学的组织与实施策略.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