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文君
摘 要: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步发展形成的阶段,思想尚不成熟,看问题存在片面性、肤浅性,甚至会由于偏激而产生错误看法。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从而学会做人。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渗透
斯宾诺莎说:“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自我成长。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动技能发展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培养自信,克服自卑
1.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基础。
少儿不是“小人”,少儿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样,少儿的时期不只作为成人之预备,亦有它本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他们的天真烂漫。因此,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潜能的基础上,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独特的价值和心理特点,不能对他们要求过多,不能像要求成人那样要求他们,这是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
2.赏识激励,是树立学生自信心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赏识是树立学生信心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表现出对学生的赏识,才能使学生信心倍增。
3.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在优势,是牢固树立学生自信心的需要。
如果学生仅仅拥有得到家长、教师的赏识和鼓励而形成的自信,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住挑战,这种自信是不牢固的,只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优势和潜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才能巩固他们的自信。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的优势,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二、培养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增强心理素质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所有的教师和家长面对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而不容乐观的社会问题。
1.提高学生情感的自我控制调节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大的胜利――就是自己征服自己的胜利。”教育者要教育学生学习控制自己的情感,征服自己。首先要学会自己评价自己的情绪情感,并认真寻找引起某种情绪情感的主客观原因,主动地防止和克服消极情绪情感。巩固和发展积极的情绪情感,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其次要学习和使用一些控制调节情绪的方法技巧,如培养幽默感,增加愉快的经验,学习从积极方面看事物。
2.注意陶冶高级情操。
在教学中,要注意陶冶学生的道德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等;在知识教育、智力活动中注意陶冶理智情感,使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体会求知欲被满足的乐趣;在阅读中,注意陶冶学生的美感,提高审美情趣,进而鉴赏美、认识美、评价美、追求美,具备高尚的美的情操。
我在教完苏教版第八册《三顾茅庐》时说起诸葛亮和周瑜,便推荐学生课外读读《三国演义》中几则周瑜的故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之而后快,结果他的诡计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最终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通过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否定、排斥妒忌之心。学生学着让自己的心胸向豁达、开阔的方向发展,知道只有健康的心态才能让自己快乐,让别人欣赏。
三、鼓励求异,培养创造性
1.在“问”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巴尔扎克说:“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学生有疑不问,始终不能破疑,就不会知其所以然。我们应该尽量鼓励学生多问,多问才能出智慧。不应该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吸收而忽视让学生自由地问。只有多问,才能学会思考问题和发展创造力。有人问爱因斯坦他的成就怎么这么多,爱因斯坦说:“我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研究问题罢了。”所以,只有敢疑敢问,才能使头脑这台机器更加灵活,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事物。
2.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源泉。”可见,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特别是创新想象,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珍惜他们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想象。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讲到昆虫,我问学生所知道的昆虫有哪些,有没有人认真地观察过某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感受有哪些,我们可以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什么……学生调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较合理地发挥了想象,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情感得到了升华。
3.鼓励学生向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小学生模仿尝试的欲望极强,让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或讲一些爱迪生、居里夫人、达尔文等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增强独立、自主的意识,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借助教材内容,培养对生活的感悟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组成的,其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人物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等众多优良品格,它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它有几百篇课文,不仅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认知心理教育,而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并不单一,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师可有所侧重地进行非认知心理教育。例如在讲授《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并让多媒体介入课堂,在舒缓、优雅的音乐声中重现庐山云雾的奇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奇光异彩和无穷魅力,体会生活的美好、温馨,从而使学生心灵净化、情趣高尚。
当然,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消除挫折带来的烦恼、苦闷等不良情绪,就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而且是家庭、社会的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