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美春

  摘 要: “校企合作”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社会认识三个转变。“校企合作”推进了校企共育人才、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最终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双赢为基础”的长效机制。要通过校企多元化紧密办学模式,实现培养人才“零间隙”,学校企业“零距离”,毕业上岗“零过渡”。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双师型 实训基地 订单式培养 就业创业
  
  没有一流的职业教育,就没有一流的技工;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没有一流的产品,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没有一流的企业,就不可能构建好现代产业体系,更不可能支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内涵发展上进入发展快车道。
  一、推行“校企合作”是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
  在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重点强调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促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逐步形成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体制机制。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别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决定了衡量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推行校企一体化,实行工学结合,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企业校区,把企业搬到学校,教学工厂,把车间当作课堂,政府搭台整合校企资源……各地在发展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校企合作解决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使学生获得了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和明确的职业定向,也解决了职业学校设备、设施缺乏,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要通过校企合作,聘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解决“双师型”教师匮乏问题。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毕业生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极大地保证了职校生就业率,也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用工难”、“技工荒”的问题。推行“校企合作”,让职业学校与企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双赢”。
  职业教育既要能适应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推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是要围绕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当地社会、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二是要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后续学习、自我择业的基础与潜能;三是要专业化培养、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定向培养”与“订单培养”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二、推行“校企合作”的重点是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
  日本与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很早就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日本教师须先到企业工作,其“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是一种职业资格。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现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学习与工作、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这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在职业教育中推行“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重点。要政府引导、校企联动,多渠道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机制。可以引进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内部培训机构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通过引进,逐步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的职业培训能力。学校应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分期、分批地安排教师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或实践,参加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参与或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获得前沿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过程和管理规范,使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在“理论够用,能力为主”的原则下校企双方相互沟通、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制订课程教学过程,共同参与课程分模块教学,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设计,从根本上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学过程。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上,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要加强联动,创新一些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与企业的积极性,规范化、制度化、持续化地推进实施。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关“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程序,明确其享受的待遇,建立在企事业单位中通用机制。职业学校的教师刚分配时,必须先下企业锻炼一年,同时规定专业课教师每五年有一年企业工作经历,将教师进企业经历作为评优、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是一种必备的继续教育形式。企业也可加大技术人员进学校实践教学、理论提升的激励力度,作为评级定薪的依据;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人员互动,“班组结对”、“技师结对”,“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形成鲜明、高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三、推行“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推进实训基地共建
  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实训课时严重不足,职校毕业生就业时不适应岗位的现象已成共性问题。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职业学校受办学成本的制约,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小、层次低、设备更新不及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而且,在一些实力较强的职业学校,虽然高标准建好了实训基地,但由于应用与管理方面教条化,没有充分融入企业化、市场化的要素,从价值取向和技术创新角度上未能获得最大效益,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推行“校企一体化”,能很好地推进和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与企业的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流水线、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校园,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不仅让教师更加真实地教,而且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我们引企入校、教学进企,建设“教学工厂”,课堂形式变了,教学手段变了,教学压力随之增加,紧跟而来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增值”的不断提升,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同时,通过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以便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得到企业的认可。推行“校企合作”的建设实训基地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校园内就感受到企业真实的生产氛围,实现职业技能训练的“三个合一”,即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的“学产合一”,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教研合一”。
  另外,通过实训基地的共建,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了教产学研合作,通过开展理论研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活动,使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并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了“校企一体化”程度。
  四、推行“校企合作”的核心是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推行“校企合作”,就是建立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不同教育实践环境与资源,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共商培养方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能够渗透企业“要素”,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实施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特色。推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带着课题去实践,带着感性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上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开始熟悉企业的文化、运作模式,然后根据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很快进入职业角色。推行“校企合作”能进一步落实“定向培养”与“订单培养”。
  推行“校企合作”,也能开创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模式,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成本,最大效率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企业可以选择在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进行“下单”,即“下单”时间和要求由企业灵活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按照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标准进行考核,引入科学的竞争机制,大力营造“争做一流学生、争做一流员工”的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意识,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开展“就业、择业、爱业、创业”大讨论,举办“技能大比武”、“发明创造大赛”、“金点子征集”等系列校企融合、特色鲜明的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从培养教育的目的出发,要让每一名职校生都能获得成功,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分层次、分类别、择优录用、全员就业的用人培养模式。对于企业不满意、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学生,学校可以“回炉”教育,再推荐就业。
  “校企合作”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社会认识三个转变。通过校企多元化紧密办学模式,培养人才“零间隙”,学校企业“零距离”,毕业上岗“零过渡”,这样就使工学结合、教产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达到入学即实习、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效果,极大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影响力与认可度。“校企合作”推进了校企共育人才、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最终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双赢为基础”的长效机制,即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的保障激励机制、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文化融合的交流沟通机制。我们要通过政府搭台、社会搭台、专业搭台、中介搭台及项目搭台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零距离”,加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助推江苏经济实现新跨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