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美术审美情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新野
摘 要: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作者阐述了美术教育与审美情趣的关系,并依据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关键词: 中学生 美术教学 审美情趣 培养策略
一、审美情趣与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中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现代美术教育中所追求的是一种适合人文倾向的艺术教育,它所提倡的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教育。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使学生都成为大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提升人文精神。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个体。
审美情趣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的美术课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从美术中获得广泛的文化情境,以提升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从而提高个人的生活情趣和品位。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在中学美术教材中选择了许多古今中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也有许多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情趣的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以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教学环境;用多媒体设备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利用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设计制作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但是,也有一些老师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我就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认识。
(一)激发兴趣,在好奇中领悟美。
审美情趣的培养始终伴随着审美兴趣与审美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使学生对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好奇。中学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视觉文化”教育,我在美术课中多从审美的角度去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使学生在好奇中领悟美,在积极的体验中发现美、升华美。如“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对校园环境、人物和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是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对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生活用品”是对日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气味、特性的体验;“环境艺术――雕塑”是对不同材料可塑性的体验;“校园规划”,“闪亮的星空”,“艺术欣赏”,“椅子设计”,“网页设计”,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的事物,不断投入到审美活动中去,这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陶冶教育,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审美快感,更将一堂平淡的美术课化为神奇,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验中培养审美情趣。
(二)运用联想,在审美中感受美。
审美情趣始终伴随着形象,要用形象来思维,这种形象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联想。而审美活动是以审美需要和动机为动力,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欣赏和创作过程。在审美过程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富有吸引力、启发性的美的形象,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会加深感受和理解。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运用联想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从而丰富内心情感世界,使审美活动不断升级,获得对美的更深刻、更鲜明的理解。让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如:在教《花圃》一课时,我不仅要了解花圃的一些美术专业知识,还要比较好地运用图案制作技法来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案,体现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增强设计意图,主张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品”做“花圃”。课前我从操场上捡了几片枫叶,拿到教室去做花圃,然后问学生由枫叶的造型,你会想到什么,我们还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状的花圃?学生当时就兴奋起来,拿出废卡纸、报纸等材料,开始演变制作。在制作中,我用花瓣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激发想象思维,在联想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的制作兴趣很浓厚,最后制作了精美的花圃作品,送给同学或老师。这样的美术手工课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践,自信心提高了,对美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运用比较,在比较中选择美。
审美情趣是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和不喜爱为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和对事物的感受、认识,通过这种感受和认识,使其形成个人独特的生活品味。每个学生对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出内心所思所想,在比较中选择美,画出心里最美的画面。在教学《向日葵》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我让他们欣赏凡・高不同色调的向日葵,问他们喜欢哪一个向日葵,有的学生回答说喜欢金黄色调的向日葵,因为金黄色代表收获;有的学生说喜欢灰暗色,因为它代表沧桑……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不同,画作都不一样,我被这些或灵动、或天真、或豪放的画作所吸引,因为它们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声音,具有当代中学生特有的朝气和个性,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四)学习本土艺术,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也体现在美术课堂中。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教师要善于运用美术的形式去教育与传递美的因素,从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品味美术给予的魅力。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时尚而不喜欢中国本土的东西,认为中国的东西很“土”、西方的东西很“洋”。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我呈现传统艺术的内容及示范品,如:无锡惠山泥人、潍坊风筝、陕北剪纸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本土艺术,引导学生认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中将欣赏中国传统的年画与欣赏西方现代的卡通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传统与现代的,中国与世界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朗费罗曾说:“有所尝试,便有所作为。”美术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的学习形成一种双向助益的关系,以此提高生活情趣,培养发现美的眼睛,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尹少淳主编.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