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 探究 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同一个老师、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出现这一差异有种种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教学倡导“学生是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个性、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因此,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发展”的课堂模式。
一、教师要以正确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教学观念
《超级教学》的作者埃立克・詹森认为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创造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则是授课风格和方式。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就忽视了“状态”。试想,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的精神状态,只能被动接受教育,那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内化。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而这首先需要树立“学生为先、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把课堂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确立“为学而教”的思想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转变思想,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为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学”为重心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基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渔”成为教师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
1.把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为标准。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就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精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学后完全能理解的内容,坚决不讲;对于学生自学后大致能理解的,采取设计针对性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只有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发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主要采用案例导学、情景导学和问题导学的形式来完成。例如,我在讲九年级第六课第二目《讲述春天的故事》时,因为学生身处改革开放中,对这一内容比较熟悉,尤其是对开放的内容更熟悉,而学生的父母或亲戚的工作则与此相关,所以针对对外开放的内容,我采用问题导学,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1.说一说:我们周围与对外开放相关的人和事;2.谈一谈: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有效方式和基本途径;3.议一议:对外开放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4.论一论:我们青少年该如何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自行解决,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回答了上述问题,而且谈到了金融危机、20国峰会等,开阔了思路。而对于改革的作用,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只能大致理解,毕竟他们对此没有直观的经验,于是我就用海尔集团发展的两则材料进行对比,用案例导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分析这个问题。第一则材料是当初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厂的情景。“八点钟上班,九点钟下班,十点钟往厂区扔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第二则材料是今天海尔的辉煌成就。通过材料的对比,学生小组讨论,最终学生理解到是改革推动了海尔企业的发展,可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通过案例导学,用材料直观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观点的理解。本课中另一个知识点改革的性质则是学生难以自行理解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来讲解。我先是利用课本P73的四副图片说明改革是涉及各个领域的,因而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再通过展示材料“共享改革成果”,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民利益,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留时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课堂模式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考,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种课堂模式还适用于试卷讲评课,它可以使我们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时效。试卷讲评的目的是查缺补漏,学生自己找到漏洞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因而需要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查漏洞。于是我在上试卷讲评课时,大致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先把试卷的参考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答案自查问题,找到问题后自行改错,自己改不了的错误,小组之间相互讨论解决,还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集中讲解。集中性的问题必须师生一起讨论出错的原因并商讨解决方法,最后对试题通过率低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总结出现的漏洞。这种自主、合作、发展的试题讲评形式提高了试卷讲评的功效,保证了45分钟的高效性。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有这样形象的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存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如果教师总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就真的会“智无力”。过去,我们是学生的师长,而今,我们应是学生的“学长”。
2.把空间留给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靠教师,教师如何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活”学。例如,每节课前的新闻播报,让学生自行设置思考问题。一开始学生们可能会设计得很简单,比如我班学生常问“材料说明了什么?”或“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但时间久了,他们竟然也能问出“材料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思想品德课知识简要说明”等复杂的、高水平的问题。提问水平的提高说明他们对新闻内容进行了更深层的思考。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从新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运用创造性和想象力。如在讲九年级第七课《走科教兴国之路》时,尤其是学生们明白了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后谈自己该如何做时,侃侃而谈,从在校要努力学习到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和调查活动再到家庭中的生活小窍门,从动手到动脑甚至都谈到第九课的民族精神,真是从做法到思想的大融合。如果这个内容由老师归纳给学生,这样讲课过程定会索然无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给学生留出空间,让他们去讨论、合作,最终让他们从自己挖掘的知识中真正弄懂知识。
3.把自由留给学生
当代中学生虽然思维敏锐,但思想不成熟,难免有认识的误区。思想品德课教师有义务及时纠正学生思想观念中的误区,不能装聋作哑或狠狠打击。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就是让学生言论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不同的见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在讲九年级第一课第二目“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我们要进行劝说和制止,必要时要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时,有学生在小声嘀咕,我发现后便让一位“有异议”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说:“关于正义我觉得我做好自己的就行了,我遵守制度,不伤害他人就行,没必要去与非正义行为做斗争,万一伤害到我自己怎么办?再说,有好多见义勇为的人还被别人误解呢,没必要给自己找麻烦。”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以为我会批评那位学生,但我觉得他说的这种社会现象也确实存在,为什么不辩论呢?于是,我说:“那咱们来场辩论赛吧。”然后把赞成与反对的分成两组,让同学们围绕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展开辩论。辩论会进行一段时间后,再让同学们重新选择赞同与反对时,有意思的是那位“有异议”的学生也加入了反对自己的行列中。我想如果当时我在课堂上对那位“有异议”的同学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的话,那么不仅教育不了他本人,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的逆反心理,失去学生的心。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他们在课堂上敢说并且能说了,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所以要放手学生,只要适时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即可。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代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参与才有快乐可言,我们应开动脑筋使学生主动参与并体验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