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窦红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小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靠保证。教师通过阅读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是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项交流、深层交流,而学生在读文章时对文章的感知、理解、体会、反思、运用更是体现为一种深层次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媒体的传播,学生越来越不愿意阅读黑白文字,只喜欢看五彩的图画书,当热闹的影视把阅读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的时候,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淡,阅读积累越来越少,继而语文素养也就越来越低。这时教师就需要不断地设法,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减少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养成。
  1.结合课堂学习,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读书的权利,思考的权利,质疑的权利,特别是发表见解的权力。学生亲自诵读,亲自参与语言文字实践,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乐趣。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大胆创新,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蕴涵的人文素养,领会作者的情感,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为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用心发掘它。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课文《清澈的湖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姑娘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现她的美好心灵,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且将表现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句子画下来,说说这几句话为什么令人感动。教师围绕学生找的句子,以重点词设问,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句、段中寻找依据。当教学小洁吃过面包后却紧紧攥着面包纸不松时,教师可以抓住这句话,让学生展开讨论:她为什么不松?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从小姑娘身上体会到些什么。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都会感受到小姑娘的品质。像这样的教学事例很多,老师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灵活掌握,着重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后还可调动学生对周边的人或事进行观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不同人、不同事之间的联系,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加强阅读材料的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我常给学生提出两个阅读课文的要求:一是读熟;二是读好。读熟课文最起码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注意停顿、声调起伏、节奏把握、读出情感。怎样才能读好呢?我的理解是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应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读熟后,大体意思自己能自悟,基本不用教师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反复地读,原原本本地读,用心地读,前后联系逐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在文中游走几次,形成对语言的自主理解,赏析和内化,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看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因素差异,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件事物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约束学生的思维,而应尊重他们的感受。
  课堂上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朗读训练,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开放给不同的学生,做到优等生与后进生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品尝到学习的快乐,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时间长久了,学生自然就会首先考虑到读法,明确“我”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读后有什么感受想法?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对难以琢磨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掌握阅读方法。教师可选用一册书的某个单元,让学生进行朗读尝试,对本单元的讲读课文,在读时应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仔细推敲。朗读时应眼脑口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记忆,以培养语感。默读课文时一定要不出声,用眼看,用脑想。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速度快,可以反复看,更便于思考。在略读课文教学时,只要学生读后对文章的思想脉络有大体了解就可以了。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对于读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对于没到位的地方给予指正,再进一步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哪些地方没读好,为什么没读到位,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查中养成阅读习惯。
  二、 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需要学校创设氛围,而且需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配合。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是一项系统的、重要的、持续性的工作,教师一定要经常训练,逐步培养,传授阅读方法,使学生读后有所收获。
  1.创设有益的阅读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人的最佳场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氛围。我校地处城郊地区,这里的办学条件及学生的生活环境一般,大部分学生除了预定的教科书及练习册外,很少有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我校积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购买一本相关的课外书籍,教师也可以自发将自己手里的杂志、报刊、故事书、作文选等读物与学生一起分享。各班在教室都建有图书角、学习园地,学校还争取上级添置图书报,每周设专门阅读课,让学生可在专有教室读书、探讨,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还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作品创作,集中在校园内展出,组织学生参观。虽然学生的作品简单普通,但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在用心准备,看着他们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那种冲劲,大家都很欣慰。这样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近了,大家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也就诱发了学生更大的兴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课外阅读往往缺乏恒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1)谜语、讲故事活动。小学生都爱背古诗、讲故事、猜谜语,据此,我校开展“校本课程”课,采用多种形式讲故事、背成语接龙、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给大家选背一些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古诗。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文时,教师可教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相关古诗,如《春晓》、《咏柳》等,通过读、讲、背,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阅读带来的乐趣。
  (2)“读书月”活动。创办“读书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社区建设、标语宣传等信息,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组织学生在每周五把自己搜集到的新鲜知识与他人一起分享,感受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并开展朗诵比赛、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三、 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方面,而是关注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
  1.边读边想,诵读积累。
  阅读中无论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都应该以读为媒介。教师一定要花时间让学生朗读,才能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描写优美、感情强烈的句子段落有深的领会。还要边读边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悟,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所记忆,随之爱背。通过熟记、背诵,学生还可以把自己读到的一些精妙语言、好词佳句记录在本子上,在平常习作和语言交流中主动运用。
  2.从读学写,积累经验。
  阅读积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让孩子出口成章,下笔如神。学生每次不管能积累多少个词语,对他们都是一种收获。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学过的文章中的一些好的词语、句子,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有选择地积累好词佳句,并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写句子,写短练习。
  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让学生摘录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能把景色描写得那么生动具体,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并抓住其特点,在文本学习中构建更多的知识体系,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随时以教材丰富的词汇入手,下工夫“读”教材,千方百计地“钻”到教材中去,分析词语的形象,品味词语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使文本中丰富的词语及时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让学生把所有的词语扎根在心里。
  3.读写结合,深化积累。
  阅读和积累,一定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保存材料,并真正从中受益呢?在教学中,我认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词汇、语句整理分类,编写成文章,把阅读积累变换花样,分别抄在“学习园地”中,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取长补短,真正做到将阅读积累到的材料进行优化,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有创新性地组织选材。
  总之,小学生的意志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时期,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耐心、细心地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