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湉
在如今世界各国交流加强,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潮流之中的大环境下,能够担负起各方面交流任务的应用翻译人才紧缺。加强翻译教学已不仅仅是高校外语专业的任务,也是非英语专业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对翻译的教学与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但在这方面非英语专业却处在教学与研究的边缘地带,而且以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传统外语专业偏重纯语言文学型的翻译教学存在很大差异,探讨非英语专业的应用翻译教学成为当务之急。
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题型,也已经出现在改革后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上。由此可见,作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翻译和翻译教学,开始得到了大学英语教学界的重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一般要求中指出:“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但很多学生得分都偏低,在遣词组句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不少学生直接放弃该题型。学生的翻译水平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本文拟对当前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适当分析,并就如何完善和改进翻译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问题
对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定位在以培养其应用翻译能力为目标。目前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表现出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缺乏整体性的教学计划。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翻译能力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但是对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指示,从而导致翻译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其次,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大多数都被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甚至很多院校没有设置翻译教学课程。翻译等应用型课程被设置为公共选修课,选课学生人数多,翻译课经常是大班授课,学生在课上锻炼机会少,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的翻译练习进行修改、评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胜任翻译任务。
2.教材编写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始终缺乏专门实用的英汉互译教材。很多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材大多是以四、六级考试或考研英语中的翻译题型为导向,仅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没有将翻译视为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素养予以重视。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后设立的翻译练习,基本上都是单句翻译,但这些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造句,是一种语言学习的手段,目的是巩固课文中的重要词汇或句型。即便是教师通过练习讲解了一些翻译技巧,但是比较零散,不能有效帮助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学习。
3.师资力量
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毕业于外国语言学与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工作,基本上不从事应用翻译的实践与研究,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大学英语教师都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但大多缺少实践的机会。这使得很多教师在授课时感到力不从心,局限于理论、技巧的讲解,不利于学生的接受。
二、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对策
1.系统讲授翻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
教师可结合教材,在平时的读写教学中穿插翻译教学,系统讲授一些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和要求等基础翻译理论知识,以及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和译感。英汉互译的方法有许多种,教师应把基本的翻译方法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如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分清主次法、词类转换法、长句拆译法、替代法等,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大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又有较高的汉语修养,如果教师能在授课中增加一定的翻译理论指导,对学生稍作点拨,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尝试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目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很少给学生在真实语境下进行翻译实践的机会。引起的后果,首先是翻译占用时间过多,内容抽象、过程单调;其次是教学效果不佳。现有的翻译教学模式的确已经不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2003)明确提出:“我们认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课堂教学与在校园网上运行的英语教学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主要发展方向。”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的推进,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及测试在国内大专院校日益普及。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并充分发挥计算机可反复进行训练,以及教师可通过课堂传授翻译知识和课外辅导学生培养翻译技能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来选择合适的翻译学习资料,借助计算机迅速提高自己的英汉双语翻译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3.运用英汉对比法促进学生语言思维转换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语言思维转换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要让其对英汉表达的差异及深层原因――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有一定的认识,使其能够在翻译过程中顺利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英语区别于汉语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英语重语法而汉语重语义;英语多用连词、介词来表示词、词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很少用;英语忌重复,为避免重复常用代词、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式,而汉语习惯用重复表强调;汉语常用无主句,而译成英语时则常用被动语态;英语有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且有时态、语态的变化,而汉语动词可连用且无时态变化;英语谓语必须在人称、数上与主语一致,而汉语的句子结构较松弛;英语是形态语言,要求句子成分齐全,而汉语是逻辑语言,写句子“意尽为界”,句子的信息量没有语法形式上的限制,弹性大。所以教师如能抓住英汉的这些特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就可以避免母语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对英语的敏感度。教师在读写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文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找出它们在语法、文化、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通过翻译训练掌握一定的应对语言差异的翻译技巧,并通过翻译训练积累经验,加速学生从母语思维向英语思维的转化,从而提高其翻译水平。
4.加强学生的翻译练习和实践
只有将其所学到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及时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翻译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大量地练习是提高其翻译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节选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作为学生口头翻译的语料,定期选取阅读材料中一些代表性的英语或汉语段落供学生练笔。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汉对译的杂志和读物,促使学生在不断总结和领悟中逐渐提高翻译水平。同时,各高校在考查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翻译能力的测评。测试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汉译英填空题形式,还可以有段落翻译,英汉句子翻译,或者是定期组织翻译竞赛,等等。通过这些测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翻译技能的重视程度,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对翻译的兴趣。
三、结语
如果说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那么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改革就是缩短这个过程的加速器。在有限的学时中把繁杂的翻译理论与技巧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最大化地提高英语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与水平,将是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谢帮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概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
[5]罗选民.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