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试题看散文教学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臧雪飞
摘 要: 现代散文阅读在中考中占分比重很大。近几年来中考阅读对能力的考查逐渐趋于综合化,这也使得中考阅读题难度逐渐加大。在应试的大背景下,不少教师不遗余力地印试卷教技巧,但学生应试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作者以为,应采取如下策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课堂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重视课外知识的补充,强化阅读能力;建立系统的阅读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中考现代散文试题 特点 教学策略
现代散文阅读在中考中占分比重大,而学生往往在这部分失分多,得分低。因此,我对近年来中考散文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有助于教师以考促教,有助于学生以考促学。
一、中考现代散文试题的特点
(一)重视文章的整体把握,改变以前肢解文章的阅读倾向。
整体把握既包括对文章内容、感情基调、行文线索的感性认识,又包括对文章义旨的理性认识。如:“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要正确地解答这道题,学生必须通读全文,产生一个初步印象之后才能回答。再如,2008年《歪儿》的第1题,要求概括“我对歪儿的感情变化过程”,也需要对全文有个大致了解才能完成。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以往我们强调对“第一文本”的理解,但是当前的教学理念更重视对“第二文本”的开发。这种教学理念也反映到了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近几年中考试卷中,2004、2005、2006、2008年都出现了类似“谈谈自己感受”这样的题目。
(三)重视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在2004年的中考阅读试题里还可以见到给加点字注音这样的题目,在2005年以后的试卷里就根本见不到了。课程改革后,中考阅读试题完全取消了陈述性知识题目,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能力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中考阅读对能力的考查逐渐趋于综合化,这也使得中考阅读题难度逐渐加大。目前难度比较大的综合题有以下几种:
1.筛选题
(1)加强对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2002、2003年和2006、2008年的中考试题,就会发现筛选题己经很少有“用原文回答”这样的要求,更多是要求学生从文中摘取部分词、句,自己组织语言,自己概括。(2)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出要求。近几年的筛选题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不过一般都会对此作出明确的要求,并且会以不同的方式提示学生可以从几方面去考虑。如2007年《鼓神》第18题:“结合全文,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2.理解重要语句题
(1)寻找语境有一定难度。虽然很多题目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但是学生却找不到具体位置。这是由于有些题目不仅仅牵涉到对字、词、句的理解,甚至还牵涉到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比如2008年《歪儿》,要求理解:“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很多学生不知语境从何找起,事实上做这道题时先将文章思路理顺、结构层次分清就很容易找出相关语境了。(2)表达上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在理解语句时苦于心里明白却说不出口。这是由于这些学生在概括能力和阐释能力上有所欠缺,有的题目似乎一句话说得清,又似乎说不清。比如2004年《糖罐的秘密》:如何理解“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这个数”?文章里找不到可以直接利用的句子来回答这道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事例所传达的道理后,自己概括、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还有的题目可以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但是这些语句多半只有只言片语,如何利用这只言片语来组织答案,如何将这只言片语说清楚,学生感觉很困难。
二、现代散文教学策略
根据中考散文试题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堂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中考阅读题主要考查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章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断获得语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但阅读教学的现状是“课堂充斥着老师繁琐的讲解和操练,很少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要。附加过多的理性思考:语、修、逻、文、字、词、句、篇……使学生在阅读时,总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吃力地被动地阅读,总想分析提炼什么主题、段意、辞法,章句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动地接受、听讲、识记”,[1]宁肯牺牲学生的读书时间,也要大讲特讲,真是舍本逐末。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文章书本,必须待教师讲解之后才大概了解,即使一辈子跟着教师过活,也还有脱不了依傍的弊病;何况学生不能一辈子跟着教师过活!国文教学明明悬着‘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这所谓‘读书习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而言……”[2]这个道理讲得再明白不过了。阅读课不应只有阅读技巧讲授,还应该有学生的自主阅读。
其实,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给他们阅读、思考的空间,教学的效果反而会更好。比如我在讲朱自清的《春》这篇美文时,抛弃了原先传统的对文中五幅图景的逐一讲解,只是指导学生:欣赏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鉴赏。然后以其中的某一幅图景作为例子,进行示范,其它图景由学生独立评析或小组讨论。由于有法可循,学生很快投入到阅读中去。最后,阅读的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同学们三言两语,基本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甚至有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独到的发现和见解,令人赏心悦目。这是他们阅读的成果,也是他们自主学习的习得,自己的体会。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读书为主干,删繁就简,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凡是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心力能够感悟获得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努力去获得。
(二)补充课外知识,强化阅读能力。
教材里的当代散文与中考散文比较,显得难度偏低。中考散文的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内容,即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二是形式,即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不足以应付他们平时见得不多的言说方式。从内容上说,中考中出现的当代意识较强的散文有思辨类的和文化类的。如2006年《不设防》和2007年《鼓神》,在当届学生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却见不到同样类型的散文,而且这两种类型的散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大部分平时不经常接触这一类文章的学生,由于不具备阅读这类散文的知识经验,阅读起来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而教材里的当代散文大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如校园类散文,所以学生阅读起来轻松得多。散文的形式也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之一。教材散文的语言大多朴素流畅,而中考散文语言从2004年开始,出现陌生化或凝练的特点,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因此,虽然考纲表明中考散文阅读是“与教材难易程度相当的现代文阅读”,但学生经常会感到难易程度并不相同,那么他们的答题效果自然就要大打折扣。
认知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含有迁移。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越是精熟,就越是能从多方面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对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的情境就越是敏感,迁移就越是顺利。因此运用课外读物来提高学生对阅读知识经验的精熟度,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的。
利用课外读物有以下方法:(1)选择与课文同一主题的材料进行阅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此主题的理解。(2)选择与课文同等难度的文章,就某一种解读方法或鉴赏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强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尤其是名著,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认教材的作用。我们使用教材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另一方面则是介绍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而提高阅读能力则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对这些知识进行积累,对这些能力进行强化。课外读物就是强化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灵活处理好教材与课外资料的关系。
(三)建立系统的阅读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从初一起,有意识地抓好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不愿花时间结合自己、学生、教材、考点总结出个性而又系统的教学目标。初一、初二时教材教学跑过场、走形式。在他们眼里课文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灌给学生用来应付考试时的课内解读就可以了。因此讲课文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方法、能力这样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到了复习备考时再拿课外阅读、模拟试卷来逐题讲方法。这种做法拖得教师学生在教材内外两头跑,费时费力。另外一种是在进行教材教学时,脚踩西瓜皮――滑哪儿算哪儿,或是东一榔头西一棒,重要知识和能力不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临到考试时发现原先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似乎用不上。
参考文献:
[1]郭锋.定向型阅读和自由型阅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44-45.
[2]于漪.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00,(7):18-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