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小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云兰

  [案例主题]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其载体内容的多学科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其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中国古典小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高中学生不仅要学会理解和鉴赏,而且要学会创造性阅读。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往往拘泥于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的分析,把自己的阅读和思考的视角局限于作者的某个视角范围内,有的甚至是简单的小说情节的分析。针对这一现状,我想到了开展“阅读小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一研究性学习。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正是想通过这一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将之前已学过的《氓》中的抒情主人公、《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这三位女性形象展开对比,分析她们之间的异同。我予以适当的点拨,并将这些人物形象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通过两相对照,让学生突破以前阅读小说拘泥于情节、人物、环境分析的方法,懂得真正的小说阅读未必就是追寻小说的主旨意义,而是一种从文本出发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最好的阅读方法,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案例描述]
  一、学生作业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布置大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关于杜十娘形象分析的鉴赏文,下面请学号是5、15、25、35、45的同学给大家诵读自己的鉴赏文。
  学生按序诵读。
  师:杜十娘在小说中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悲剧形象。她聪明、美丽、热情,又刚强、坚定、勇敢。具体表现在:为了实现自己从良的心愿,她攒聚了价值万金的珠宝,可见她是个聪明、有心计的人;她爱李甲,不惜跟鸨儿正面发生冲突,可见她很勇敢;李甲“囊箧空虚”时,她不仅没有“打发李甲出院”,反而非常热情地对待他,这又可看出她的热情。她对爱情是执著的,当她“连日不见公子进院”时,就十分着急地派人到街上寻找;当李甲垂头丧气时,她总是用纯真的爱情来鼓舞他。
  杜十娘的性格特点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只是展示她美丽、善良、热情、聪明,以及对爱情的坚贞等方面,并没有全面地展示其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她的性格的另一方面才逐渐显露出来。当杜十娘听到李甲和孙富准备买卖她时,像晴天霹雳一般,突然醒悟:自己选错了人,她想要寄托自己终生幸福的李甲并不能给自己真正的爱情,自己只是一件商品,随意被人买卖。她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不能摆脱被侮辱的地位。在痛苦失望的同时她又坚而冷静地对待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她故意打扮得整整齐齐,催促公子快去兑换银子。然后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描金文具,将其中的各种珍宝珠玉先后投入江中,痛骂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又斥责李甲“相信不深,惑于浮议”,愤慨自己“中道见弃”,更感叹自己的理想、幸福化为泡影,最后她投江自尽,以死来表达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反抗,以死来控诉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她这种不屈的行为,使我们进一步看出了她性格的刚强和坚定,完整地了解了她的性格特点的全部。
  师:杜十娘是一位生活在下层社会中的妇女,但她追求忠贞的爱情和人身的自由。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妇女被“毁灭”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扼杀人性的罪恶,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成就,显出了美学价值。杜十娘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我们不能拘泥于文本,甚至是人物个像分析,而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透析杜十娘这类形象的群像美学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这堂课,给大家的小说鉴赏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
  二、对比鉴赏
  师:请同学们在了解杜十娘这一形象悲剧意义的基础上,将《氓》中的抒情主人公、《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这三位女性形象进行比较,挖掘这一组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进而分析其群像意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交流发言:
  (一)同的层面
  生一:这三个女性形象,让我联想到了一组视频镜头:
  ①一位活泼可爱、善良多情的女子因爱情的到来而幸福、陶醉,又因被心爱之人抛弃而变得憔悴、愤恨,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
  ②一位美丽动人、富于才情的女子独坐船头,弹着凄婉动人的琵琶,倾诉着自己不幸的遭遇。
  ③一位美丽善良、热情聪明的女子,将各种珍宝珠玉投入江中,毅然决然投江自尽。
  师:你很好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种特色:空灵,从而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生二:这一组合作品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故事结局:丈夫背信弃义,妻子万分绝望。
  师:多么凄婉的故事结局,想象力很丰富。
  生三:这一组合作品让我更了解了生活在中国旧社会的女人悲惨的命运,是时代造就了她们的悲剧命运,统治者对她们的压迫是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师:讲得很精彩,能以点连缀成面,给大家提供阅读鉴赏的新方法和理解的新角度,很有创意。
  (二)异的层面
  学生一:这三个女人性格不尽相同,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强烈程度也不同。相对而言,杜十娘的性格最坚强,在最后关头以死相抗,这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控诉;《氓》中抒情主人公在失望时选择毅然决然地离开,表现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反抗;琵琶女只是用凄婉的琵琶声表达对丈夫“重利轻别离”的不满情绪。
  师:分析很具体,非常贴近人物性格特征。
  生二:这三个女人境遇不大相同。《氓》中抒情主人公与丈夫是自由恋爱产生的婚姻,因青春不再、容颜衰老,丈夫“二三其德”、“至于暴矣”,而最终导致婚姻破裂;琵琶女“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遇使她不得不考虑后半生的生活寄托,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她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杜十娘与李甲情投意合,两情相悦,所以才把自己的终身幸福系于李甲一人,但李甲却是一位懦弱自私、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这就注定她的爱情会以悲剧而结束。
  师:说得好,与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吻合,揭示了她们的悲剧事实上是时代的悲剧。
  生三:这三个女人的出身不同。《氓》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普通家庭的女子,而琵琶女和杜十娘均属名姬。身世不同的女人,却有着近乎相同的遭遇,不能不使人为她们悲惨的命运而叫屈,也不得不让人对她们生活的时代充满憎恨。
  师:情真意切,颇能引发共鸣。
  师小结:这个作品组合以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被压迫妇女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抨击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扼杀人性的罪恶。
  三、学以致用
  师:我们将《氓》中的抒情主人公、《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这三位女性形象进行了比较,了解了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我们之前也学过其他的有关女性悲剧命运的小说,请大家回忆还有哪些?
  生:还有《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祝福》中的祥林嫂。
  师:她们和《氓》中的抒情主人公、《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她们的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根源相同――封建社会的压迫。
  师:说得真好。这些小说通过妇女被“毁灭”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扼杀人性的罪恶,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成就,显示出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四、开放探究
  师: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造成中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那么,如何才能彻底改变女性受压迫、受迫害的命运呢?
  生分组讨论,交流。
  生一:只有彻底推翻万恶的封建社会,才能真正改变中国古代女性受迫害的命运。

  师:“万恶”一词用得好,准确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生二:女性应积极反抗,努力争取自己应有的社会权利。
  教师:是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嘛。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不足道的,需要女同胞的共同努力。
  生三:力主女性解放,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师:说得好,女性的幸福生活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将“男女平等”真正付诸行动,女性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生四:女性也需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师:讲得真好,这适宜于古代女性,同样适宜于现代女性。
  五、小结
  师:在这堂语文课上,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文本知识,而且有语文能力。通过热烈的讨论,踊跃的发言,我们感受了丰富的情境体验,发现了自己更多的闪光点:我们有活跃的思维与心智,我们有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这正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基本的素养。我们深信:只要勇于接受挑战,我们就会站在新的起点。
  [案例注解]
  上完这堂课,同学们无不感慨地对我说:“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为我们的小说鉴赏打开了一扇窗。”这里,我也想说:我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也想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开一扇窗。
  首先,对这一堂探究性的学习课,我觉得最值得总结的是:(一)研究课题的切入角度要选得小。过大的方向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从一个小的角度切入,反而能有真正大的收获。(二)研究过程要循序渐进。那种为研究而研究,刻意跳过学生习以为常的思路,或在开始阶段就提出过高的要求,都是不合理的。
  其次,学生的研究潜能是很大的,教师要注意发现和把握。当代学生真正对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了解较深的不多,但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不仅能扩展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能挖掘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
  当然,作为一堂研究性的尝试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性的课与一般的讲读课不完全一样,它要求学生自己大胆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所以学生的每一个也许并不十分成熟的研究结果都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指导,哪怕是一点思想的火花,教师也要及时表扬和肯定,保护学生的研究热情。这就需要教师本身深入地研究课题,更多的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案例扩展]
  对于高中生来说,了解一些古典小说,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是一种必备的情感积累;学会鉴赏一些古典小说,创造性地进行理解,是一种应有的能力。这就是我和学生一起进行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原动力。世上的很多事情要做好,都少不了最初的原动力和艰辛的努力。
  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认识情境活动的作用,它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教学文本,它的开放、民主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本案例使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作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通,和人的发展相通,就会呈现出鲜活的状态。具有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