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利斌

  摘 要: 物理课堂提问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新课改对此又赋予新的内涵。为了学生的发展,小小的提问,并非是随便动作,是有艺术的。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 物理课堂提问 艺术 有效方法
  
  提问是物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表现自己,但注意力易分散。艺术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从被动的“听而有得”变为主动的“思而有获”;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检查收获,发现不足;还能沟通师生感情。要做到有效,就该讲究艺术,有备而问,提问的目的,何时提问,让哪种学生回答,结果可能怎样,怎样引导,等等,都得考虑。
  一、物理课堂提问的常见误区和对策
  1.刻意追求“热闹”的误区
  有些公开课,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成功。其实不然,是教师担心“冷场”,在设计提问时有意降低难度。教师的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既不能让学生伸手就摘到“果子”,又不能让学生跳起来还摘不到“果子”。这就需要艺术。一是“化整为零”。对于难题,用分解法,将大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二是“营造冲突”。教材中的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对于前者,不必提问,对于后者,营造冲突,联系新旧知识制造矛盾,引起争论。也可揭示理论与实际的矛盾,让学生辨明真伪。
  2.无视学生提问权的误区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而,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甚至无视学生的提问权。这不符合新课改要求,教学不能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而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仅要看是否“学会”,而且要看是否“会学”,尤其是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会答,而且要让学生敢问会问,张扬个性。
  3.从“满堂灌”到“满堂问”的误区
  部分教师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认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问题意识。其实这同样不符合新课改精神。因为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生疑,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思考是需要时间的,教师应准确选择提问的时机。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做到温故知新。二是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或教学难点重点处,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思考,从而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二、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1.温故知新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电视的音量(或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愤悱性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出现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联系生活列举式
  物理是应用学科,生活中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例如:照相时为何要逆光?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例子有哪些?这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努力搜寻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激怒式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因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深刻。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设计一些问题引起争论,对澄清错误认识大有好处。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力推物体,物体不动,推力小于摩擦力吗?这些问题,能促使学生分析辩论。
  5.发散性提问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物理教师的基本任务。教师在授课时提出能激发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反面去思考,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有好处。这必须考虑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例如,在讲完伏安法测电阻例题后,启发学生:如电流表或电压表坏了,给你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和剩余器材继续测电阻。请设计实验思路。这样可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思考、讨论的境界中。
  总之,物理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基础、年龄等特点,设计能引发兴趣的问题。教师要认真钻研,精心设计,切忌随意设问,同时又要根据反馈的信息灵活变通;面向全体学生,选择一些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让学生有插话或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对有创见者要给予赞扬。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主编.实用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大系: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