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翁冰心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针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实际,本文主要尝试从作文素材积累、行文组织方法指导、修饰、修辞方法指导等来破解这一难题。
  关键词: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观察方法 行文组织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现象,批改学生的作文也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综上所述,我认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农村学生的知识储备、阅历水平都相对比较低,作文教学难度更大,这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因此抓好作文教学也就抓好了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习作的要领,并且在作文中科学合理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呢?关键在于教师的习作指导,通过指导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示个性、放飞心灵、抒发情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习作方法与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能力水平,把作文教学分为写话教学、习作教学两部分,对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它是作文教学的标杆,也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与方向。如何达到课标要求的目标呢?关键在于学生必须心中有物,如果心中无物,学生就不知道从何入手,自然就无话可说了,也就谈不上什么见闻、感受……如此何来作文的自信心?我作为《新课程环境下的农村习作教学》课题的成员之一,参与了农村习作教学的课题研究。在课题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就对课标中有关习作的目标、要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解读,还明确以观察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认识事物,在观察中写观察日记或进行作文小练笔,并有意识地辅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从而提升学生习作的质量与水平。以农村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为例,结合这些年来在习作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我认为抓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学会习作。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做到“心中有物”
  1.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
  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学生独特生命的个性体现,由于学生的生活千差万别,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尽相同,即使是同样的生活,所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只有深入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才能让学生的习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言之有物。对此,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有如下精彩的论述:“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要解放儿童的眼睛”,“使眼睛能看事实”。如此让学生深入生活,理解生活,就能拥有丰富的作文素材,而学生能否把作文写好,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丰富的作文素材,因为积累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农村生活虽然不如城市,但同样丰富多彩,有多种多样的劳动生活,如在春播夏收中农作物的不同生长规律、形状特点等是非常值得我们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学习的;农村生活中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习俗,如佛生日、祭神、婚嫁,孩子满月、周岁等;更有家务劳动中独特的饲养动物的亲身体会等,它们不仅是农村孩子平常最容易见到的,而且充满着农村生活的情趣。可以说农村生活同样美好,只要学生深入生活,认真去观察、去挖掘,不因为常见而视而不见,就同样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如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早晨,我又像往常那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向学校走去。走着走着,我被草丛中那亮闪闪的东西吸引住了,我凑近一看,呀!原来是沾在草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还有一些露珠沾在蜘蛛网上,有的像小桥,有的像房子,有的像金光闪闪的纱衣,还有的像什么呢?我真的无法形容,真是太美了!我喜欢这美丽的露珠,更喜欢这山村美丽的早晨。”在此,日记展现了学生观察的结果,也是学生心中有物的体现。因此,只要学生有了仔细观察的习惯、发现美的眼睛和表达的欲望,那么学生就不愁作文没有内容可写,或者写出来的内容干巴巴的。
  2.观察是学生了解事物的重要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这就告诉我们作文教学要源于学生实际,即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很精彩,关键还在于你能否用你的慧眼去发现?而要有所发现就要学会观察。作为农村小学生,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明显会不如城市的,对什么是观察方法,如何才能掌握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是不大清楚的,因此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是学生理解掌握有关观察方法的重要途径。
  基于农村学生的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先“授之以渔”是必要的,而语文课本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范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一旦发现课本内容有涉及观察方面的知识的,就加以关注并把它们迁移到作文教学中。如在教学《张衡》这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习、理解有关静物描写的观察顺序“从整体―局部、从上到下”;在教学《奇异的植物世界》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调动自己的感官(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进行观察的,从而让学生理解观察不仅仅可以看,还可以充分调动自己其它的感官来进行。这样,我通过结合课本所提供的范文,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观察,并且归纳出观察应注意到的几个问题,即观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也可以借助各种感官进行全方位的体验,还可以从事物的形状、颜色、动作、表情等入手。在以后的习作教学中,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和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观察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如让学生观察鸡蛋、观察含羞草、观察家中饲养的小动物等,从而让学生在习作中初步学会通过一定的观察顺序、观察手段来观察事物。
  3.心中有物是写作的基础。
  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必然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物,为此学生必须养成观察的习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观察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心中有物,这是写作的基础。为此,在学生学会一定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平时遇到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对自己有疑问或有兴趣的事情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作更深入的调查与探究,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以记日记的形式记下来,这既使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又让学生在记日记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做到心中有物,从而有写作的基础与资本。
  二、指导学生学会行文组织方法,做到“量体裁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样的,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何让学生把这些丰富多彩的东西组织起来,让它们变得更漂亮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作文的行文组织方法。为此,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把平时积累的素材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归类,如把素材分成描写场景的、描写动作的、描写心理活动的等,这既方便学生需要的时候查找,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类的方法。其次是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素材与作文相结合,并尝试在作文中使用一定的组织方法,如根据农村生活实际,以学生参加秋收的过程为题进行习作时就引导学生采用总分总式的表达方式,在学生已有劳动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先总体介绍参加秋收的有哪些人?地点在哪里?要带上什么工具?再写一写劳动过程中,大家是怎样分工合作的,不同的分工有哪些不同的动作、表情等,最后还可以写写参加劳动后有什么样的收获或感受。因此,通过作文指导与训练,学生掌握了诸如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等形式的行文组织方法,作文就不会让人感觉杂乱无章。同时由于学生有了观察作为基础,在习作时就有相当的底气,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有血有肉。

  “古人认为作文要‘先规矩而后巧’,这‘规矩’说的也就是为文的基本方法”。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作文存在着一定的方式、方法与技巧,那么作文初学者该怎么办呢?在没有很好掌握行文组织方法之前,模仿他人的范文来“依样画葫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行文组织的方法,特别是农村中、低年级学生,能够模仿他人的作文进行创造就是一种成功。因为仿写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读写结合最好的方式。通过模仿他人,在模仿中创新,这更是一种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范文积累写日记的素材,比如在课堂上发现哪一篇课文比较有趣或者写作方法比较特别值得学生效仿时,我就特意留几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回顾其有趣或特别之处,然后告诉学生在写日记或习作中亦可以模仿这种写法等。通过课文的范例,学生有模仿的对象,避免无处下手,特别是对那些习作功底比较差的学生更有莫大的帮助。“朱作仁教授等提出模仿中介说,……从写作心理的角度提出模仿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中介是必不可少的。……实验表明,学生写观察作文光观察还不行,还要加上读范文。把模仿和写作、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读写结合是以模仿为桥梁的。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模仿,二是片段仿写,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三、指导学生学会修饰方法,做到“锦上添花”
  1.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作文才是最佳的,这犹如人只有“衣服合体”才是最好看的,这也应成为好文章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此基础上,课标对学生习作内容的要求是“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诚然,“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习作不亦如此乎?所以,学生的作文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假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捏造的事实,一说到做好事就写捡钱包交还给失主等,作语言充满成人化的色彩,到处是老气横秋的语气等,那么文章再好再生动,也是不合体的,也不是最佳的。如三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习作的主题是写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讲讲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故事。为此,我让学生回家先仔细观察家里饲养的小动物,并尽可能自己去饲养、去体验,然后看谁写得最实在、最有趣?有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我家的狗妈妈生了两只小狗,一只叫小黄,一只叫小白,因为外婆挺喜欢小狗的,我们就把小白送给了她。每次去外婆家,小白不再像在家里一样喜欢围绕在我的脚边打转,而是远远地站着,我想它可能还在生气我们把它送人吧。而狗妈妈自从小白送人之后,整天无精打采的,我想它可能是太思念自己的孩子了。”文章虽然稚嫩,但写得实在、有物,特别是“小白不再像在家里一样喜欢围绕在我的脚边打转”更体现了小作者真的用心在观察,习作也真正达成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目标要求。
  2.“合体的衣服”如果配上合适的颜色、图案那就更是“锦上添花”;同理如果学生能够在写作时适当用上修饰的词语那就会让文章更精彩。
  观察让学生捕捉到了众多的信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些素材中学生同样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如何让读者从作文中感受到这种美呢?关键在于作文时要懂得运用修饰的词语与方法,而这也是课标所要求的“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另外,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观察角度等不同,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自然也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发现有运用修饰性词语与没有运用修饰性词语的区别,从中发现运用修饰性词语的好处,并学会在习作中尽可能地加以运用。其次,在比较运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个性习作的形成也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多方面思考,通过比较推敲然后把自己课内外所学到的修饰性词语合体地使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更富有个性,更能展示自我。如在观察鸡蛋的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身体验生鸡蛋与熟鸡蛋的区别,鸡蛋从外到里的组成部分有哪些,颜色如何等,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观察的内容采用修饰性词语和没有使用修饰性词语进行当堂表述,发现其中有何区别,这既有利于鼓励学生,又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掌握运用修饰性词语的技巧,体会到其妙处。
  3.在作文创作中应适当指导学生学会应用修辞方法,让文章变得更生动形象。
  素材的积累让学生心中有物,作文自然就言之有物。而当学生拥有一定的行文组织方法时,作文就能更文从句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当然,如果学生在习作中较为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则对自己的习作肯定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文章自然就会显得更饱满、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旦课文中有涉及运用修辞手法的句、段,我就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如在《春天的小雨滴滴滴》这篇课文,因文中多次使用想象、拟人等修辞手法,所以我针对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我给小鸭子喂食时,它们全都朝我跑来,张着嘴巴嘎嘎嘎,好像在说:“?摇?摇?摇?摇?摇?摇”。鸭子吃完后,伸了伸脖子,又发出嘎嘎嘎的声音,又好像在说:“?摇 ?摇?摇”。通过这样一种模拟训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会使用修辞手法,并且在作文中自觉地加以使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周一贯.60年:小学作文教改皈依童真本色的求索[J].语文教学通讯,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