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让“以人为本”理念走进高三地理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建飞

  摘 要: 高三地理教学以复习为主,内容枯燥、繁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是重中之重。本文认为,在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学生互动,前后联系;师生互动,走进生活;教师整理,关注高考。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以人为本” 主体性 主导性
  
  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了,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把握好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四个字“以人为本”。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符合实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高三是学生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学生最苦、最累的一年。学生整天生活在重复、枯燥、紧张的压力之下。因此,高三课堂教学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高三地理教学以复习为主,因此在复习每一节内容之前,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这一节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列出这节内容的提纲,并注明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例如:在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天体和天体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出太阳系、地月系;引出太阳对地球的作用;最后引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在教学案上列出这一节的提纲,这样对这一节的内容就有了整体上的感官和把握。同时,学生在列出提纲以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对这节课的内容就会有期待。这样下面再复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头脑里就有了这一节的轮廓,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很快地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复习课的效率和达成度就会比较高。所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是上复习课之前的重要铺垫,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当某一知识点复习结束以后,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掌握解题思路,学会运用。例如:复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以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且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运用。
  1.自然因素(有利因素)
  地形: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有利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三、学生互动,前后联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互动的前提。在交互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自我发展。因此,在每一章节复习结束以后,我都会让学生互动讨论:这一章节与前后章节或知识点存在哪些联系?然后由学生自主发言。例如: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时,让学生前后联系,找出某一洪灾的案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以后,回答出了在《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这一节中,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然后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再将此知识点迁移到本节的学习当中,学生掌握效果较好。
  四、师生互动,走进生活
  师生互动,走进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展示生活中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资料,并创设恰当情境,首先让学生根据资料,自己编制题目;其次让全班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发展发散思维;再次让学生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要点,并推选学习中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最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对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创新表现进行表扬鼓励。例如:在《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节中,在复习到有关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展示了课前整理的关于台风“鲢鱼”的资料和运行路径的图片。学生根据我展示的内容,编制考试可能出现的题目,展开讨论。最后,再由我进行总结和分析,完成师生互动的全部内容。所以,对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热情很高。上课结束以后,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非常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比较透彻。
  五、教师整理,关注高考
  我认为,在目前的地理教育教学中,仍然必须把高考目标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新课标、新理念促进高考目标的实现。高考试题立足于课本,而发散于课本之外,学生即使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没有形成发散思维、综合思维的品质,也是很难作答的。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而应适当穿插一些经典的高考题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这样做的目的,重点不是教会学生解这些题,而是在解题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探寻解题思维方式或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感悟高考试题,知道高考是怎么考的,从而把握高考的方向,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这一节时,我将2010年全国高考江苏地理试卷中关于“冰岛火山喷发”的题目展示给学生。在学生完成相关的题目以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如:对“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内容,我适当地编制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这样既让学生感悟了高考,又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了主体性和主动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