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的关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静华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关注学生情感,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个人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其主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改善师生关系应摆在数学教学的首位。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以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为前提,把学生看作数学活动中的朋友,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创新,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课堂上老师要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这道题你们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自己解答,好吗?”“你能把你的好方法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听听大家的意见和你的想法是否一致,好吗?”“谁愿意到黑板上展示的解题方法”,等等。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认真倾听学生意见,互相亲切交流。当学生感到困难时,要给予关怀、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使他们敞开思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探究者”。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会空前旺盛,思维就会非常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比例尺这个内容时,我先设问:“在一张纸上能绘出中国地图吗?大家想知道怎么绘吗?”在这种情境下,全班学生马上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想法,有了这种欲望,他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研讨。
三、注重学法指导,形成主动学习的保障
“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成为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眼,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我们在教会学生的同时,还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
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课前让学生带来许许多多的平行四边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先指导学生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后,再去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四、开放思维,留足主动学习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如:在教学“圆锥体积”一课,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时,我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当学生做了书本上的试验得出结论后,我安排了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寻找别的方法证明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可以把空圆柱盛满沙(或水),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锥里,也正好要倒三次来证明;有的提出,把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和空圆锥都装满沙(或水)用称重量的办法来证明;有的提出,把圆柱三等分,等底等高的圆锥装水(或沙)倒入,正好在三分之一的线上。这些有别于书本的实验方法,都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火花,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可见,教师给学生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数学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