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业体育课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远武
摘 要: 高校专业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全面的专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使其成为德、质、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高校的专业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教学发展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专业体育教学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专业体育课教学效果,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人才。
关键词: 专业体育课 影响因素 教学改革
高校专业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其主要任务是在中学体育的基础上传授全面的、专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国高校专业体育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素质教育,忽视体育文化教育,强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论,主张教师主宰,师道尊严,公式化和刻板化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强调竞技体育技术教学,严重地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发展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越来越显示出与社会发展趋势不协调的一面,如何使学校体育教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化改革,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影响高校专业体育课教学的因素
在中国学校教育中体育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受到重视。从“秀才挟弓矢出,父兄以不才视之”、“一介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话语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是何等偏颇。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极大地影响到体育教育的发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观念思想正在慢慢地改变,但仍具有强强的延续性。
各种项目分配比重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专业体育课的开设,以田径运动中的短跑为例,起跑及加速跑技术、途中跑技术从小学到大学再三学习,教学内容的低级重复造成专业体育教学没有起到延续和发展中学体育教学的作用。目前,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引起某种程度的教育改革,其发展态势改变着高校体育的面貌,这是令人欣慰的,但却出现了在教学内容上盲目效颦、不求实效,不求特色、相互攀比、简单模仿等现象,这些都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且长久以来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专业体育课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来达到所谓的“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下的专业体育造成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兴趣等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思想的出现,学校体育新的发展时期已经到来。但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模式单一现象严重,总体滞后于体育思想的发展,弊端日益凸显。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教学,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活动原本是件快乐有趣的师生活动,但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自执行全国统编教学大纲以来,以“三基”为教学目标,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技术传授为主要教学手段,形成了体育课程教学“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小结评价”的机械性教学形式。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在形式和内容上过于突出基本部分的作用,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
高校的扩招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明显的负面作用,首要的三大问题是:第一,扩招使得本来就不够大的活动场地更为捉襟见肘,而这个问题在学校整体面积暂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难以在短期之内予以解决;第二,体育经费投入到体育器材上的力度跟不上学生增加的需求;第三,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高校体育教师、体育管理人员与递增的学生之间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二、改进高校专业体育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学校体育改革是创新过程,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只有革除那些影响和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建立起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理念,才能使学校体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高校专业体育课程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人人都把健康与体育联系在一起,强化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从而把握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核心的目标,使全社会都树立健康体育意识,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用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和方法使他们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从而把体育作为娱乐健身手段而坚持终身,促进整个社会新体育观的形成,为专业体育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意识和环境。
原有教学内容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并事先为体育教师预设了模式,从而限制了体育的娱乐性,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性,而现在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受欢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娱乐性,不能成为现代大、中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从个性出发,强调健身性和娱乐性、修身性,淡化竞技性;要根据有限的教学时数,改进教法,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应体现大学生的兴趣特点,符合学生的需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项目设置要与实践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为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理论教学必须更新其内容,加强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运动生理负荷与健身效益、健身与营养、常见运动损伤与简单处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突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健康教育理念及有关体育专业知识教育;应注意把时尚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丰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素材。
改革体育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科学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在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考试是最直接、省时和有效的一种手段。考试成绩是学生体育方面受教育的水平和程度的反映,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期望值及对考试的重视程度都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激励机制。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其进行考核评价时应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中的进步幅度为中心,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形式、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注重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注重个体差异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变化,采用绝对评价指标与弹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评分方法。所谓绝对评价指标就是按照考试内容的要求、标准所达到的技术指标,进行成绩评定的指标。弹性指标则是指以考试内容要求、标准为基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接受体育教育的起点等,进行成绩增长幅度、健康指标增长幅度的评价。采取“分段式”评价方式,根据学生某一阶段的进步程度予以评分。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更好地挖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使学生满怀信心和充满希望地进行体育学习。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专业的组织管理体系,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各高校行政部门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重要性,积极支持教学改革,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领导、监督工作,理顺协调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实行学校体育工作由主管体育工作校长领导,建立体育工作的二级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保证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的贯彻和落实。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加强教材、场馆、器材、师资建设,为广大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各类丰富的、数量充足的体育场地和设备,为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高校专业体育课教学改革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伯琥著.思维・技能与体育教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毛振明著.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