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教学的课内与课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志龙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曾提出:“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认为课堂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促进。到了近代,人们对语文教学中的这一规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叶圣陶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他指出社会是更广阔的课堂。他说:“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事实正是如此,课内与课外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把他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长期以来的教学现况是教师习惯性地把精力全部投放在了课堂这一方面,却忽视了另一方面:课外。诚然,课堂教学有着自身许多的优点,比如容量大、密度高,可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但随着人们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课堂教学的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教材、进度、教法的单一难以解决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固定,有时跟不上科学技术、生产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更不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提倡课内与课外结合,开辟第二课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何况这也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社会性。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绝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而且从家庭生活到社会交往,要沟通信息和交流思想都需要运用到语文,这些方面的使用概率大大超过课内,而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相结合。青少年正值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寻求知识、了解自然、认识社会的迫切需要,而开拓课外阅读、写作等其他语文活动,正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事实上,开展课外活动的实践也证明了,以开放性、实践性、兴趣性为主要特点的第二课堂能一扫校园中的沉闷单调的空气,给校园带来蓬勃生机,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
课外活动并非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要让学生开展起生动有益的课外活动,教师必须有适时、适度的指导。
一、课内指导课外,以课内为圆心,向课外扩展延伸
目的不明是当前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不明,阅读时盲目性和随机性就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小。要激活课外阅读,就应从课内着眼,逐步向课外延伸。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写照,每一篇课文与它所处的时代、地域、文化氛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课堂上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讲解,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同时期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让学生阅读。如果课文是节选的,像《在烈日与暴雨下》、《葫芦僧判葫芦案》等,就可以鼓励他们去看原著,学生对作品时代背景故事情节有全面的了解,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学习时就会化难为易,既紧扣课题,又拓宽视野,可谓是以一带十。另外,还可以课文内的知识点为索引,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许多文章中都有引文、典故、传说、成语等内容,他们的精彩和恰到好处的运用往往能引起学生注意,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注释找到原文,借原文的语境进一步地对课文进行感性的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外活动的实效
有人说天才是毅力,也有人说,天才是勤奋,然而毅力也好,勤奋也好,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兴趣。强烈的兴趣能推动人积极探求,不断强化欲望,产生积极持久的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学习中,兴趣尤为重要,高明的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浓厚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激发需要、明确目标中培养;可以在积极的鼓励,检测教学效果中实施;也可以从活动内容中挖掘趣味性因素。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的实效必然大大提高。如教学《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课文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我让他们在活动课上进行了模拟表演,想不到学生把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走狗形象;皇帝的浅薄、愚蠢,大臣们圆滑、虚伪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有的同学还在日记中写下了心得体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一语中的。
三、目标与实际靠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外活动的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因人而宜,如阅读古典名著《红楼梦》,教师可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三类阅读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初步体会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所倾注的爱憎。
2.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3.基本了解故事情节,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有选择地达到某一目标,更容易使学生受到鼓励,进而不断地超越自我,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代表”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它要求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课堂教学这个小天地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外这“第二课堂”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
“内”能促“外”,“外”可补“内”,语文教学必须把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