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萍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转变,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个性发展。但在目前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下,教师教书、学生学书、考试考书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目前的数学教学主要问题有: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维活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建立“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就成了当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大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学生共同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从无意识地学习和实践,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籍此,我进行了一种学生自主参与,以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发展的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探究。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从集体动力理论来看,集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合作小组中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合作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尊、自信与“我能行”,能得到组员的肯定与全班同学的肯定,使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从全面参与理论来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作用,既包括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即人人参与,又包括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参与,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互相补充,互相通融。课堂教学不仅要个性化,而且要有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全面参与。小组内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互补,解决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失去学习兴趣的常见问题,活泼友善的小组协作使学习过程避免单调,实现学生全员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团队意识引导下的集体学习方式,个体中既有相互依存性又有个体责任感。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积极的相互依存感与个体责任感对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分工让每个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并把荣誉与同组所有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相互依存感。同时,教师也要关注个体的业绩,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反馈,这样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个体责任感的形成。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目前的公开课和平时上课的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等现象。如何有效增强数学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协作与创新意识,要求课堂上学生在积极参与,注重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营造协作和谐的氛围,注重人际关系的改善,并提高整组水平。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1.学习小组的组建
  在课堂教学中,分组是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大前提。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合理搭配,使组内异质。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相近,达到“组间同质”,为不同小组之间开展平等的学习竞赛创造条件。对个别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同学,教师要进行引导。“合作学习小组”一旦形成,组成人员就相对固定。一般小组的调整通常在学完一个章节后进行,也可在一学期之末进行,以便学生能在小组中担任不同角色,小组中成员之间能相互了解,保持组间竞争的合理性。合作学习小组座位的设计,将以身高编排的“秧田式”空间结构改变为“田字格”型或“T”型结构,以便于产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
  2.促进学生合作实践
  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的重心是合作实践。它要求任务不是由某一个人独立完成,而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担,提倡分工合作,合作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苏科版第十三章《感受概率》第2节“可能性”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按4―6人一组组合,在进行摸球试验前,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操作的步骤是什么之后再作合理的分工,组长写出分工方案,每个人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了解自己的任务应该怎么完成,最后由组长带领组员一起完成摸球实验。由于这样的合作是有目的和有序的,学困生都能积极参与且相互配合,从中找到了自信。
  3.让学生运用多种能力
  合作技能的培养,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讨论时的注意事项、参与意识、人际合作四个方面。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需要参与者具有不同的能力。因而,一个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猜测、假设、记录资料、动手操作、构建模式、扮演角色的活动,比一个只需学生读课本中一段材料、回答一些问题的活动要成功得多。在让学生于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多种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地关注低能力者,让他们也能为问题的解决作贡献。如让胆小的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总结发言,让不愿意动手的学生实施操作过程,让比较粗心的学生记录小组合作时的步骤,等等。
  4.正确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有创新的老师,才有创新的学生。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源于教材,而且应高于教材,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重在基础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并针对所授的内容,有意识地给予提示。例如在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教学中,通过合作操作交流,展示动态的图片,掌握平移的方向、距离,旋转中心、旋转角、对称点这些概念,从而掌握它们的性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有所发展,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知识,增强一定的能力,因此教学还应该使学生对合作和创新意识有进一步体会。
  5.进行适时有效管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各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一旦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面,制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霸权行为,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努力使合作成员的表现机会均等。(2)在面对不同意见时,教师应让小组合作学习者学会倾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言之有理。要在听取小组其他合作成员论点论据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争论,并在吸收小组合作成员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3)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来回走动,主动发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虽然说“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教师只是外因,但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决定作用。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内容和结果,无论怎样复杂或怎样简单都要落到学生的学上面,否则,一切都是空的”①。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力,自主、自觉地调控学习情绪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在听、操作、协作等过程中灵活运用与体现各种才能。学生乐学,在小组协作、创新中都有所表现,可以进一步增进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
  四、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实施分析
  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中对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乐学。
  不久前,我们对100名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初一的学生大多数求知欲强,具有好奇心,但基础好的不多。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兴趣。原来一部分学生缺乏信心,有学不好的惧怕心理,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惧怕心理,认为自己也能学好数学。
  2.学生能力普遍提高,合作意识增强。
  学生在可达到的学习目标下,主动了解、学习知识,并积极创新,提高了与各种人进行交流、沟通、讨论、请教与咨询的技能,培养了集体合作与配合的共学意识。学生在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等方面的收获是极大的。
  3.学生获得成功,自信心增强。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行,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会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全面参与,学生的自信增强,对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的成效有直接影响。不仅在数学课中,而且将在其他学科学习与生活中产生辐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
  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尤为重要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作中,大部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得到开发。例如在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设计图案的比赛中,学生设计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品。
  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探索,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但它涉及的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教材处理,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考核和评价,个性化教学如何更好地体现等问题,尚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注释:
  ①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74-375.
  
  参考文献:
  [1]张彦通.试论“做学”.教育学1999,(7):82-86.
  [2]徐崇文.“学会学习”与人的发展.教育学1999,(12):106-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4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