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芹

  摘 要: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改革。针对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这个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见解。
  关键词: 高中地理新课程 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程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改革。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也积极地加入到课堂改革的浪潮中。下面,我就一年来的课堂实践,谈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自身首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在承担共同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并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教师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小组的建立
  通常1个小组的成员以4―6人为宜。要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进行搭配,并且把性格外向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搭配在一起,从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二、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让他们在课上课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往往无所适从。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使其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
  1.建立长期合作小组。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会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小组分工。如果没有明确的小组分工,在合作学习时,那些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学生会表现很积极,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性格内向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可能就会置身事外。但是,如果在小组合作开始前,教师根据合作的内容和要求,给小组成员以合适的角色,强化个体责任,并形成组员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就可使每一个个体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或缺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每个成员的分工,也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
  例如,提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的分析材料,要求各个小组分别从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方面分析水土流失过程中环境的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各个小组长负责组织探究活动与报告单的编写,其余五个组员分别负责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方面的演化分析。
  3.在班级中利用一定的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与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4.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要等对方说完后,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5.小组合作要延伸到课外。
  三、合作学习内容的甄选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各个小组成员取长补短,但合作学习属于探究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比较耗费时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全都拿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探究,而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合作价值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合作研讨。例如,一些简单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图表的判读,可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地理规律的总结和地理原理的剖析,以及在复习课和作业评讲中主要错误的剖析,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四、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引导
  1.为学生提供或选择足够多的探究材料。探究材料准备充分了,可以切实保证学生的参与率,使每个学生都有可供操作和研究的机会。当然,学生能自己准备的资料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搜集。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可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3.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事实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疑惑,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引导,放任自流,就会使学生陷入困惑。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表示教师的主导性被否定、被削弱,而是被定性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融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又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采取更好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4.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及时组织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完成后,学生很想向别人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或者还有一些问题本小组没有解决,希望其他组给予帮助。这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会得到碰撞,相互之间会获得启发,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但在交流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面向全班同学作出汇报。如:“我们组认为……”而不能说是“我认为……”或是“我觉得……”。在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应根据讨论的内容营造出一种比较积极的气氛热烈的氛围。如引导学生以比赛、采访、辩论、导游等形式展开交流。
  五、合作成果交流后的评价
  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或同学是否乐意进行小组合作,自己或同学是否积极投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什么收获,等等。然后老师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与结果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要乐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小组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反思,能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交流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把小组合作学习内化为解决问题与进行思考的一种需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成绩为奖励或认可依据的。合作学习强调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获得认知发展,而且要兼顾情感和技能等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学习愉快,有利于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而且强调非认知目标的实现,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是否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参与各自任务的积极性如何,交流的情况是否围绕主题,和其他成员是否配合默契,在合作过程中是否有创新性的表现,能否认真吸收其他人的意见等纳入到评价内容中。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作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又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例如,班级人数太多,每个班都有七八十人,不利于分组管理和全班交流的进行。另外,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有很多课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导致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受个人能力的限制,我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织协调不够,导致某些学困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等等。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不是靠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如此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该有的生命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4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