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素质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金华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其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阐述了素质教育与地理新课改的关系。
  一、注重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1.提高德育素质。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而且需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2.提高业务素质。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教育工作。
  3.提高文化素质。一堂高质量的地理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地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专业知识,而且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要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前沿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跟上时代。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即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4.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二、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他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以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三、改变教育方式,融入素质教育
  在新时期,人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新,如果还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则势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计算机的使用,可以使文、图、声并茂,使得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比较强,用文字有时很难表达。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现代电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而这又恰恰是现代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野外观察能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同时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爱国情感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的有关自然现象和生产活动的信息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身临其境,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地理学科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特别是涉及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的部分,它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最佳素材。从地理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地理学科为同学们展现了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学会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
  党十六大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高中地理新教材把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与解决途径,强调了地球资源有限性。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课文阐述了气候变暖的成因、危害与缓解途径,面临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用一些相关资料来加以说明,如2002年2月,海水淹没了11万人口的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该国不得不放弃家园,举国迁往新西兰,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外,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5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