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对外宣资料英译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阳 艳 向 冰
摘 要: 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在许多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语译文质量堪忧,影响对外交流和城市形象。译者应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从传播中国文化与实现语篇的预期功能出发,酌情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的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
关键词: 对外宣传资料 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策略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扩大,中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简称外宣翻译)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宣翻译的水平是一个地区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质量好的外宣资料译文有助于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产业,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不恰当的翻译会时常影响“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顺畅理解,导致交际功能的失败,影响对外交流和地区形象。因此,外宣资料英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功能翻译理论简介
功能翻译理论正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翻译实践的需要、孕育而生的产物。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翻译行为作了诠释。它是一种以翻译目的或功能为核心,同时兼顾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人之间的多边关系的理论。它主张翻译首先是有目的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此指导下的翻译策略是可以,甚至是需要变通的;达到交际效果的充分实现是衡量翻译的新标准。因此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实现把原文的意图及内容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的目的。
1971年,莱思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被视为德国功能翻译学术分析的开端。她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论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性。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语言功能,而语言功能又会影响译者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德国的伏米尔、诺德等学者相继提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是一项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交际行为。与传统“等值观”相比,译文功能论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它给译者带来的启发是:充分认识自己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增强跨文化意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尊重原文,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内容和功能。
三、功能翻译理论对外宣资料英译的启示
(一)重视汉英语言修辞差异。
汉语措辞华丽,英语描写直观明快;汉语多修饰词,英语多写实词。汉语的宣传材料中经常含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语,如果对此类汉语材料进行直译,反而会减少传播的准确性和效果,削弱对外宣传的效果。英语读者更习惯于事实的客观低调陈述,认为华丽的词藻是文体累赘、意思重复,甚至对其中夸张、溢美之辞产生反感,导致语用失误。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译者应站在读者的角度,根据译文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采用调整、删减或改写等手法对原文进行灵活得当的处理,以尽可能地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因此,即使在译文的个别地方与原文产生偏离,只要能在整体上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图与功能,在译文读者中产生类似原文的预期效果,就不失为得体的翻译。比如,某市举办国际龙舟赛,宣传品的原文是:“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两岸金碧辉煌的彩楼连成一片水晶宫,是仙境,是梦境……”(段连城,1990)这种典型的中文宣传材料在语篇结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与英文完全不同。文章开头属于汉语典型的四字结构,无实际意义,仅起烘托渲染作用。而英语文章习惯于直奔主题。原文中“银河流星、海市蜃楼、水晶宫”等,如果采取直译,会让英文读者觉得华而不实,不知所云。所以在翻译此类材料之前,必须对原文作出删减处理,使译文符合英文读者的认知模式和表达习惯。
(二)重视文化差异因素。
英汉文化的根本差别主要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及道德等方面。由于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在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时刻为目的语读者着想,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背景知识。有些译者过于机械地恪守“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而很少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虑,不敢在对外宣传的翻译中大胆运用改译,从而使译文难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交流、交际的功能。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并不等于逐字逐句直译,并不排除为使原文形式、气氛和深层意义得以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再现而进行的适当调整。译者应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英、汉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审美情趣与阅读兴趣,尤其是读者的接受能力,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对信息量与篇章结构适当进行调整。例如:“以外资企业为龙头”译为“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s the dragon head”,就出现了两处文化差异问题。首先,在西方人心目中,“dragon”是一种形象凶恶的怪兽,与汉语文化中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其次,西方人没有逢年过节耍龙灯的习俗,不知道龙头所起的作用。在翻译时,译者可采用英文读者所熟知的火车头和旗舰作比喻的归化译法,译为“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或“flagship”,那么译文对读者来说就变得明白易懂了。如汉语文化中凤凰给人以吉祥、如意、高贵的联想,而西方文化中phoenix意为“再生”,以此为商标会让西方人产生“死而复生”、“死里逃生”的不良联想(蒋磊,2002)。
(三)严格审稿,杜绝拼写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
此类错误在商品广告和一些宣传品中俯拾即是。笔者见过一份旅游景点的外宣资料,经统计,竟然有50多处拼写和语法错误。尽管有些错误并不是很严重,甚至外国读者也能看明白,但却影响了外宣品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也影响了我们景点和城市的形象。一些外宣资料译文作者水平有限,不懂得在特定的情景中,英语有相应的习惯表达方式,译文违反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造成中式英语。例如:将宣传提示语“禁止吸烟”、“不准攀登”分别译为“Don’t smoke”、“Don’t climb up”就违反了英语在此语境中固定的表达方式“No+Ving”的句型结构。该句型中的“No”是一种强调否定,表示“严格禁止,不准……”,套用英语中的固定结构,则应译为“Nosmoking!”、“No climbing!”。又如“电话会议”(conference call)误译成telephone conference,“步行街”(vehicle-free street)误译成walking street,“黄色影片”(blue film)误译成yellow film。这些译文都会让外国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四、结语
外宣资料的翻译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译者应以翻译功能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同时把握好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酌情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的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外国语,2008,(4).
[4]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2005,(1).
[5]蒋磊.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的语用失误[J].中国科技翻译,2002,(3).
本文为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10年度市级课题“功能翻译理念下的泸州对外宣传资料英译研究”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5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