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万升
摘 要: 素质教育呼唤教学改革,结果要落实在课堂教法的转变上。案例教学强调以恰当的案例为依托,在对问题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引发思维碰撞,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真正为提高教学效益服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教学体会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新的教学方式,结果必然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转变上。摒弃以讲为主,注重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已是教改的主攻方向。案例教学法以特有的从案例情景入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增长,已为广大同行理解和接受。我在新教材使用的基础上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新颖的教学引入
引入是授课的前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鲁教版教材中每章节的开头都有和生活相关的小问题和精美的图片,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如“明前龙井”在日本栽植不好,赵亮的父母6月买房,1月阳光却被挡住等生活性很强的例子就很好。若能匠心独运,新颖别致,势必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好的引入应是语言精练,文辞优美、流畅,创造意境,或诗词,或图片,也可用精致的多媒体动画等多种形式,于平凡中提炼问题。又如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时,可这样导入:2006年的春运工作到昨天为止刚刚结束,全国交通部门共发送旅客超过20亿人次,你知道交通压力主要来自哪一类旅客吗?(学生回答:民工)你知道民工流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包括民工流在内的人口移动现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以感性认识先入为主,从而拉开授课的序幕。
二、案例情景的精心创设
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授内容精熟,先研究《课标》的要求,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分类建立材料库意识,从而用时信手拈来,从容高效。有了原始材料后,不能生搬硬套,还应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特别是成组材料的出示更应如此。如在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时,可利用以下两组材料对我国“民工流”进行分析。
案例一: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8000万农民进城打工,一时间涌向大街小巷。有人大声惊呼“民工潮”,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
案例二:今年春节刚过,小王和邻居们就琢磨着早些来城里找活干。家里农活只几天就忙完了。他打算再苦几年,学个技术,回去办个小厂,自己当老板。
三、研究问题的合理设计
认识论认为,人类是在对自然的漫长认识过程中逐渐获得认识、提高能力的。传统教法往往只注重传授结论,这种记忆是短暂的,只有通过研究得出的答案才能经久不忘。案例教学法正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获取丰富的地理表象信息,再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甚至想象,从而形成理性思维。正因为如此,学习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钻研教材,“蹲下身子”研究学生;②充分结合案例背景材料;③问题成组出现,梯度差异合理。
综上两组材料设计讨论题如下:
1.结合案例一:你知道“农村包围城市”(民工流)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案例二:以小王为例,分析民工流对人口流出地区的影响?
3.请你站在城市(流入地区)的角度分析,农民工该不该进城?
四、有序的课堂调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主体作用的发挥除受学科特点影响外,更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性问题应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而对于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训练思维能力,而且对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都是传统教学根本无法比拟的。教师应精炼语言,尽可能少讲,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其中包括一些承转语言的自然过渡,例如在介绍完地形和气候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后,可这样介绍河流因素的影响:位于黄河岸边的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属西北干旱区,为什么仍能形成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五、必要的课堂总结
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应是首尾呼应,前后衔接自然,如行云流水,和谐、紧凑、完美,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升华,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无论何种结尾方式,都需要学生广泛参与,甚至可采取角色反串,让学生上台总结,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后,可让一个学生指洋流分布图,另一学生回答,而其他学生评价。又如在学完“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基本内容后,可这样留下课后活动题:“社会调查:我身边的人口迁移”,通过走访等形式,要有自己的观点分析,从而加深对人口迁移的理解。
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学生广泛、深入的参与,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但需要学生来检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改正、提高,打破传统思维,勇于开拓、探索、实践和创新,从而不断完善,更好地为高中地理教学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