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的几个必要条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凤岚
对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其本质特征应该包含“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要使这种学习方式能够顺利地开展,并且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我认为,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学生建立起动力系统、环境系统和方法系统是关键。
一、帮助学生建立动力系统,是实施自主学习的主观条件
要自觉、主动地去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动力。在学生缺乏动力的情况下让他们自主学习是不太现实的,从动力的产生源来考虑,动力系统可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两个部分。
内动力主要来自于远大的志向、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等。这种动力产生于学生的内心深处,是长久的,是受用终身的。比如,没有大学文凭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是凭着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而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则是在读中学时听老师讲了“哥德巴赫猜想”以后而为之奋斗终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学、愿学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
外动力主要来自于同学竞争、教师要求、升学压力、家庭期望等。这种动力源于学生主体之外,是阶段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转化为内动力。比如,在现实环境、家长期望等背景下,评“三好”,考重点,升名牌,等等,逐渐成为部分学生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进而演变成为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力量之源。当这些目标实现以后,这种动力就可能消失,直至下一个目标的出现,产生新的动力,比如考研、考公务员等。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给学生设置相应的“跳一跳,够得着”的奋斗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愿望,并由此产生了学习动力,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很好的主观条件。
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环境系统,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
如同万物生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环境一样,自主学习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环境,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创建良好的“环境系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客观条件。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创造适合自主学习的“软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形成“满堂灌”,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自主学习就失去了时空的保障。反之,如果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自主学习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其次,教师、学校、家庭等多方要加强合作,创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硬环境”。教材在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上往往为了照顾众多学生的需求而受到限制,对自主学习来说并不是很合适。因此,教师要加强研究,开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比如学案、自主学习评价手册等。另外,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它具有容量大、手段多样、人机交互等优点,因此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互联网络的普及也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如果家校合作,能利用好这些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必将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方法系统,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摸索和实践,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才能获得自主学习之“钥匙”,才能进入自主学习之“大门”。否则,必然降低自主学习之效果,并对“动力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取自主学习之“钥匙”,并使学生会学、善学的主阵地。学法指导是一门艺术,有许多模式和方法,但其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才能把握重点,达到学习要求。
学习概念,学生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做一些判断和识别方面的题目,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学习公式,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弄清楚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以外,还要引导学生用方程的观点来加以认识,并做一些正用、逆用、变形用公式的一些题目,以达到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的目的;学习定理,学生要分清楚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并做一些应用定理解决问题方面的题目,以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函数,教师应既要求学生能根据性质想象图像,又要求学生能根据图像观察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等等。
总之,动力、环境和方法是自主学习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几个必要条件。教师只追求自主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很可能误人子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