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洪建林
注重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引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体验数学价值,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路径;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数学操作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真正功效和价值不明确,存在着种种误解,以致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偏差,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要追求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的实效性,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动手操作目标,避免操作的形式化
小学数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作为学习方法,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性的活动。操作活动的本质意义在于感知数学,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有个最基本的感性认识,以便为进一步地深化认识提供认知基础。我们看到,一些公开课把数学操作活动异化成了一种虚美的形式,纯粹是为了增加课堂的热闹,为了表示自己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这显然是对动手操作活动功效的误解。有的教师在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前,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以致学生无从下手。如一位教师教学“找最小公倍数”,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6月份的日历卡,要求学生在日历卡上用红笔圈出爸爸的休息日,用蓝笔圈出妈妈的休息日。看看哪几天是爸爸妈妈的共同休息日?由于忽略了目标与要求,学生不知道应该从哪一天算起,不知道爸爸和妈妈各自是工作几天休息一次的。这样的动手操作只会使学生感到茫然、盲目,从而大大削弱了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因此,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明操作目的,并且在整个动手操作过程中,有效地进行目标导向,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就有的放矢了。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自己心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动手操作目标,事先要弄清楚此操作活动是为了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是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还是探索数学规律,抑或是推导计算公式和方法;要达成什么目标,应对学生提出什么具体要求,等等,都要一清二楚。作为动手操作主体的学生更应明确其目的性,动手操作活动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导向下,具有方向性、程序性和自控性,以求得动手操作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目标导向,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始终在目标的调控下有条不紊。如让学生用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动手操作活动,我让学生明确:此操作目的就是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提示学生用各种三角形试试,看看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目标进行动手操作,很快发现两个相同的任意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在学生基本完成了操作后,我继续进行目标导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目标明确,方向和步骤清楚,动手操作活动的真正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强调引导观察比较,避免操作的边缘化
数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活动,动手和观察比较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动手操作必须有观察比较伴随;若只动手不认真观察,就不可能形成完整和正确的感知;只有学生边动手边观察,才能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地感知对象,为进一步学习概念、规律和方法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中,我们最为常用的诸如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活动,本身都是动手和观察比较的统一。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把动手操作活动放在数学学习活动的整体中去设计,人为地把动手与动眼割裂开来,纯粹为了操作而操作,使得数学动手操作活动不到位,陷入了边缘化的误区。如,一位教师教学行程问题,让学生在教室里进行演示性操作时,只是让两个学生相向走了一下就结束了,没有让学生进行任何的观察比较,就进入了知识讲授环节,这是典型的动手操作活动边缘化问题,没有真正发挥动手操作活动的作用。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破解这一难点。如上述这位教师应该把操作活动进行到底。小学阶段的行程问题主要包括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两大类,教师让学生动过动手操作性的演示感性化地体验时间、速度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的情境表演,让学生观察比较“同向”、“相向”、“相遇”、“追及”、“先出发”等概念的不同特点,从而形成这些概念的丰富表象,这样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必然融数学观察和数学思考于其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辨析能力,从而增加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三、注重融入数学思维,避免操作的肤浅化
注重理性思维是数学的根本特征,数学中的动手操作只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终结。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形成丰富的感性经验,但感性经验只是进一步开展数学认识活动的基础,还不是真正的数学思维。要让学生顺利地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就必须在动手操作中融入数学思维。一些低效的动手操作活动,其根本的缺陷就在于它缺乏数学味,缺少数学思维的含量。这类低效的动手操作活动其共同点是让数学动手操作停留在肢体活动的浅表层面,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思考。而高效的动手操作活动必然是融入数学思考,具有较高数学思维含量的活动。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进行将圆形“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但往往把操作的重点放在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结论上,其实公式的推导过程所蕴含的数学思维更丰富。我在上同一节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把动手操作与探究性思维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探究:拼成的图形与圆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通过长方形周长与圆周长,长方形边长与圆的半径,长方形面积与圆的面积这三个关系探究分析,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我在教学中不只是片面地为了公式的结论而操作,而是使学生找到了公式推导的支撑点,注重了动手操作过程带给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探究,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在动手操作中融入数学思维,应该有所侧重点,如果是提高学生数学辨别能力为主的操作活动就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注意观察辨识,融入数学思考;如果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探究能力为主的操作活动,就要把动手操作的过程与合作交流、推理、探索等有效的数学活动结合在一起,以提升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