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三维教学目标实践性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 梅

  中职基础化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教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似乎都理解,但是课后难以独立完成作业,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扎实,只会死学不会应用。分析上述现象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学过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导致“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而“三维目标”就是要落实职业教育的目标: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体验
  1.注重预设美好远景,实现知识积累。
  中职学校学生有自身的特点,学习态度有待端正,学习兴趣有待培养,对专业性较强的,如化工专业的学生,他们主要的就业方向就是化工企业,但在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识中早已把化工与污染、有毒有害固化在一起了。基础化学是他们进入学校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教师必须为学生学习化工预设美好的远景。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中,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学习化工美好远景的预设,让学生重视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那些基本的、重要的化学知识的积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使知识规律化。如在讲解卤族元素“碘”时,我们除了介绍它的基本性质,还应结合“碘”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知道正常人体内“碘”含量为25―26mg,当人体缺“碘”时,甲状腺会肿胀,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等危害,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此外,教学应立足于教材,因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体系的建立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但不拘泥于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处理。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进行基础化学教学时,课堂上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往往最吸引学生的眼球,特别是那些(发光、变色、响声等)实验现象精彩、刺激,学生会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实验现象,甚至还发出感叹声。如在介绍硫的氧化性时,教材上用铁与硫的化学反应实验说明硫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我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另设计了比较铁与氯气、氧气、硫三种物质反应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分析在三个反应中铁的化合价变化,从而得出实验结论:三种物质氧化性强弱依次为:氯气>氧气>硫。这个设计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物质间的氧化性强弱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得出)。同理,教师也可设计类似实验证明物质还原性的强弱及其他性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3.注重化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际的联系。
  教师应从生活、生产中引出物质,将知识感性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觉得不是那么刻板,不是为学知识而学,而是为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如学习硫时,从黑火药到酸雨引入硫,提到爆竹中的硫磺,提到硫磺温泉、“非典”时期很好卖的硫磺皂。在课堂设计时,教师要用好这些贴近生活、生产的素材作为知识的背景,缩短知识与学生认知上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更深层次的进步,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体验
  这一目标的实施就是要求学生把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变成掌握学科思想方法和学会学习的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获得更多的体验,即掌握必要的方法和获得能力的发展。
  1.注重课后的反思。
  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每次授课的知识要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知识的有效积累,便于用基础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在解题时表现为习惯化、应变能力差。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章节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面对两种反应物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l2+2NaOH=NaCl+NaClO+H2O这一反应,他们的思维定势就会断定Cl2是氧化剂,NaOH是还原剂,其实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因此,加强课后反思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良方”,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扩展思维,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深化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总结规律。
  2.注重做中学。
  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的原理、目的设计出一种比较合适的符合实验要求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那么一些基本的技能(识别仪器用途、装置连接等)、HSE知识等在进实验室之前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就会了解。
  3.注重学业综合评价。
  在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我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打上A、B、C等第。每次批作业,尽量做到面批,即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帮他们一起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是很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下次再犯同样错误的几率很低,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单一注重教师的评价,忽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的作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体验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
  1.重视榜样的力量。
  基于学生发展的全面的价值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须以自己健全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要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责任、参与精神,而且要使他们具备严谨的学科科学态度、生活态度、社会和人生态度。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对所学学科、自我、社会应该具有的正确的价值认识,更要使这些价值认识趋于协调和统一。
  2.重视情境创设。
  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如在讲解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习题课时,我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扮演工程师或厂长的角色,通过改变化学反应的各参数,达到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高产量的氨气。这种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达到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维教学目标在化学教学中应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教师就要在实施过程中以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也一直在参与实践与探索。为了实实在在地践行课改新理念,为了使学生在化学方面更有发展,创建生动课堂、和谐课堂,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基础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操作技能,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汤国平.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上海教育科研,2006,(9).
  [2]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