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极拳美学内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仲 张 洋 董永红 王洪博 王亚楠

  摘 要: 太极拳是我国流传久远的一项传统武术运动,其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以文化价值作为理论实质,蕴含了深厚的哲学、美学因素。本文试从太极拳的形体特征及其理论思想两方面入手,以探究太极拳运动中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 太极拳 体育美学 形象美 美学内涵
  
  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武术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讲究形神兼备、圆活自然、连贯协调等形体美特点,而且倾注了民族的精神和气质,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儒道两家关于“阴阳”、“和”、“天人合一”等思想。在形体和神态的双重作用下,太极拳有了能不断发展的空间,太极拳练习者身心兼修,观赏者可得到体育艺术的熏陶。故分析太极拳的美学内涵,对促进其普及推广和对体育美的构建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理论烘托下的形象美
  在探究太极拳形象美之前,我们要先从对它的定义中寻求其形体特征。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中指出:“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动作圆活处处有带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前后贯穿。而各式太极拳也还有大架、小架、开合、刚柔相兼等不同的特点。”[1]程志理认为太极拳运动是按动静、刚柔、形神、虚实等规律组成一种具有自由节奏的运动形式。[2]为什么说这种运动形象特征具有审美价值呢?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形式依赖于美的内容。而太极拳的形式美正是在其哲学、美学理论引导下形成的太极拳的自然物质属性。主要包括:虚实美、刚柔美、曲线美、形神美。就虚实美而论,杨澄甫认为: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要求在动作中要体现出虚实。太极拳拳谱也指出: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太极拳虚实相生,虚实互用,处于有形与无形,似与不似之间,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使人感到活泼无滞、周身轻灵,产生一种灵活而不呆板的虚灵之美。就刚柔美而论,太极拳是柔和、轻灵的拳术,表现以柔为主。柔是形体动作的势势连贯、流畅、柔和、洒脱的艺术效果;同时,刚也是太极拳里必不可少的原素,表现为气势宏大、气质深厚、意趣沉稳的神色和气态。刚柔并济使人感到柔和而不显松懈,含蓄而又生动的武术技艺之美感。曲线美是太极拳的又一重大看点,太极拳招式讲究“走弧”“走圆”,通过点、面、体的变化,相互穿插,无端无倪,能够表现出强烈的美感。在太极拳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形神美,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是以形传神,在动作中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把典雅、清奇、和谐、自然的东方古典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表现太极拳的神气韵度美。
  二、形式蕴含的古典美学
  太极拳传递的是中国人审美理想和标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浸润的结果。它融入了儒家美学思想。
  从儒学来说,太极拳中蕴含的中国儒家古典美学范畴主有“天人合一”、“和”、“气”等。第一,孟子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天与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太极拳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到拳理和拳法中,从借用自然界的宏观景象和动作的内在精神与气势,逐渐发展到对动作演练表现出来的精神、节奏和风格的追求,实现了对动作的超越。这是审美意识的核心,超越一切有限性,物我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第二,“和”的范畴,也是中国文化意识和精神观念在美学领域的重要体现,美的因素是以和谐统一为基础法则,太极拳以“和”为理论,要求练习者要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外三合相结合”,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极其和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虚实、刚柔之美。第三,“气”,中国武术界有句老话: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哲学“气乃人体本原”说。太极拳的“气”是从人的呼吸开始的,“呼吸往来于口”(《太极拳谱・十六关要论》),“气不能无呼吸”(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二气第二》),“上下气要均停”(陈长兴,《用武要言》),“呼吸顺其自然”(《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到人的精神。古典哲学认为:“精神者,何谓也?精者,静也,太阴施化之气也。神者,恍惚太阳之气也,出入无间。”(《白虎通・惰性》)太极拳同样继承了中国哲学中气为精神来源论,认为“中气贯足,精神百倍”(陈鑫,《太极拳论谱》),“气以直养而无害”(武禹襄,《太极拳解》),“中气得十分满足;拳以中气运行,……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太极拳对于“气”的传承,不仅是对养生学的贡献,而且是对个人修养美的一种体现。
  传统的太极拳之美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是东方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一种外在显现。它经过历史岁月的洗礼,在今天已经铸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达到了丰富文化生活的崇高境界。太极拳在形式美上,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其动静、虚实、纵横、遵循天地阴阳之变化规律,拳道合一。对太极拳的美学研究,不仅是对扩大美学研究范围的贡献,而且是对构建体育美学必不可少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
  [2]程志理.武术文化之两极.实战性与仪式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1,(4):35-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