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 亮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人类已步入了信息时代。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信息技术为教育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信息技术教师对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本文从转变教师观念、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实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等方面初步探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新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发散思维
  
  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次自我完善,也是中小学教学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做准备。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学生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但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直接移植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那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迷失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求知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学习工具而不是成为考试的负担。结合自己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其作用是诱发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自主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预期的框架时,教师不应该强行把学生的思维和结论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实践的意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二、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实施首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获得的。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将其转化为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创新行为。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我们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实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导入,创设情境,以此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情境,课堂上常常提出一些有利于创新的问题,如自己的画作能否设为桌面背景,自己的文档怎样才能不被别人盗用,等等。学生之间也常常开展相互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使学生萌发出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从而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精讲多练,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其自主探索,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精要、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点拨、贯通的作用。因此我提倡教师只需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传授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教学过程中,我只讲解演示一些难懂的如自定义动画、超链接、动作路径的设置等制作,而那些文本的编辑、版式字幕等设计由于学生有学习Word的基础,因此留给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去自学。最后在检验PowerPoint的教学效果时,我设计一个主题活动,给学生1―2节课的上机时间,提出制作要求,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自己的多媒体作品,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作品进行现场评分,并把那些在课堂上未讲到的设计技巧作为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证明,让学生看得懂,乐意学,用得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技能
  求新、求异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创新技能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猜想、推理、判断、分析与综合,并将其作为发展学生创新力一种重要手段,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定向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法,并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具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能准确地确定信息源、合理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例如,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制作一份介绍自己学校的电子小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用什么素材表现自己的学校,素材应该怎样搜集、组织,版面如何设计,颜色如何搭配,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等到任务完成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非常活跃,如果教师再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指导,效果会更好。这种教学方法,经过实践,学生掌握得很好,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核心素质。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求知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闪亮,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