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两组》教学案例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凌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学习呼唤着学生主观感受的表述,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正因为如此,教师该如何把课堂中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该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好读书的空间,处处给他们心灵的自由,让他们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兴致勃勃地去探索、去研究,并且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呢?我的教学片段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案例概述
《图片两组》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的一篇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怎样指导学生去解读每一幅图片,明确它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是每位教师本堂课最重要的任务,图片反映的是战争,而战争早已远去,学生很难通过几幅图片去了解战争,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广泛采集资料,主要是需要大量战争的图片、介绍战争的影音作品及清晰明目的文字介绍。
二、案例片段描述
利用多媒体展现一组战争留下的苦难的图片,主要以战争硝烟为背景,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孩童、妇女为画面主体,他们在硝烟中呐喊、奔跑、丧命,同时伴随播放低沉、缓慢的《珍珠港》主题音乐。
评: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本专题“和平的呼唤”的意识,引导进入本课主题。正当学生沉浸在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受害者同情的感情之中,展示课文第一、二幅图片。
师:我们在第一幅图片中看到什么?
生1:看到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小孩已经受伤、正无助地哭嚎。
生2:看到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瓦砾堆和废弃的车轨。
师:我们在第二幅图片中看到哪些细节?
生1:士兵只有一条腿,拥抱妻子只用一条臂膀。
生2:士兵只拄一根拐杖,另一根拐杖倒在地上。
生3:身后是飞机场,但没有其他人。
评:引导学生看图注意细节,包括背景、主体人物形象、动作等,暗示学生这些细节隐藏摄影者的意图,将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冲击。
师:作者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可以有许多种选择,在上两张照片中,为何只选择了一个儿童,一对夫妻?
生1:更能震撼人心,巨大的废墟,空旷的机场,微小的人,形成对比,展现了生命的渺小与无奈。
生2:引起更丰富的想象:儿童的父母呢?周围的人呢?儿童受到什么样的伤?更让人感觉到在巨大的飞机的轰鸣声中这孩子的哭泣是多么的无奈和微弱,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生3:这位士兵应该是胜利归来了,他们夫妻团聚了,当年一起出征的其他的人呢?空旷的机场怎么没有他们的身影?丈夫是什么样的心情?是谁让他们走向战场?伤残的士兵怎样生活?
师:同学们对摄影者的意图揣摩得非常好,分析得合情合理,语言表述也很准确。我们现在来听一首歌――《魂断蓝桥》,听了这首歌,联系电影内容、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这两幅图片让你还想到什么?
(生讨论。)
生1:孩子是中国的孩子,中国是被侵略国家,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是苦难的。士兵是侵略国家的,是胜利者,但对于士兵本人来说,他并没有得到战争带来的好处,他肢体残缺,面临生活的艰难。
生2:《魂断蓝桥》中男主角战争归来后,无意中邂逅了已经为娼的女友,心中痛苦自不必说,图片中的士兵虽然妻子来接他回家,但他却不得不面对自己残缺不全的身体。
生3:无论是被侵略的国家还是去攻打别人的国家,受伤的都是他们的人民,但他们往往是最无辜的。
师:同学们抓得准、看得透、析得清,我想知道大家是如何看这两幅图片的呢?
生1:看课文,了解背景,揣摩意图。
生2:特别注意、品味细节。
生3:要分清画面主次,展开想象。
(师给予肯定并总结读图方法。)
评:学生对图片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就要引导他们进行理性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小视。及时播放《魂断蓝桥》主题音乐催发学生进行相关联想,学生经过讨论,摄影者意图即画面主题明朗之后,教师不适时机指导学生总结读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瓜熟蒂落,学生水到渠成获得“渔”。
师:图片看懂了,藏在图片背后的故事也走到前台了,我发觉这两张图片还没有名字,我们开动脑筋,为他们各取个名字吧。
(学生七嘴八舌)
生1:呼喊;胜利了。
生2:妈妈;你在哪里;亲爱的,我回来了。
生3:妈妈;空旷的机场――战场。
生4:最后的生命;活着的感觉。
师:大家非常踊跃,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丰富的含义,那么,请同学们好中选优,哪两个名字最好呢,并能说说理由。
生1:我觉得第一幅图用“妈妈”最好,“呼喊”不太具体,“妈妈,你在哪里”,说不定孩子还不会说话呢(众生笑),“最后的生命”仅对这一家庭而言。所以我觉得“妈妈”最好,简洁有力。
师:很好,作比较,用“妈妈”作题,其实也是画面中心人物的心声。
生2:第二幅图用“活着的感觉”最好,这种感觉为一般人所忽视,而这位士兵在枪林弹雨的隙缝中逃出来了,更觉生命的可贵,和妻子相拥,更加强化了这种感觉(生鼓掌)。
师小结,要求学生根据这两幅的学习步骤和方法,分析剩余的几幅图。
……
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给图片起名字是有道理的。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图片的名字就是“画眼”,都是人们理解图文的切入点,也最能体现图文的精神。通过比较、讨论,学生最终为图片起了个很好的名字,实际上就是画龙点睛,对图片所反映内容的高度概括。
三、案例反思
在《图片两组》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彰显编写者、创作者试图通过图片传递信息的意图。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声音,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氛围,从课堂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要了解、要探究的欲望。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方法;析图,关注细节,讨论归纳主旨;赏图,为之命名。学生去听、去看、去感受并表达出来,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及时的鼓励又使学生一次次沉浸于获得成功的愉悦之中,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