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亚静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而目前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喜爱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学生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地增强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学生才能增加兴趣。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是由学科内部的刺激唤起的生理机制的潜能而产生的一种驱使学生去学好该功课的巨大动力。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与所有的学科教学一样,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乃至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有效的参与。学生只有积极有效地参与,才会进入到课堂对话中来,才会有独特的阅读感悟,阅读教学才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从这个意义上说,激发并使学生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是衡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听过窦桂梅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的人往往都会记得,学生们那各异的、委婉的“唱腔”、高涨的学习热情。这正是窦老师激趣的结果,才使得同学们发现平日里原本无味的古诗词是如此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百读不厌。
  
  二、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准确地解读文章内容,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要深入钻研文章内容,查询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以便在广阔的背景之下,对文本有更真切、深刻的体会,读出独到的感受。但是,这些准备的功夫,犹如演员在塑造角色前的用功,主要目的是把角色演好。阅读教学也是一样,不是把自己的所知所感,以及体会到的文本的认识价值和发展语言的价值和盘托出,而是要看对象(小学生),要紧扣教学目标。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不要在人文内涵上费时、用力过多,以免挤占语文训练的时间;二是教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要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
  2.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的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是学习之母,语文之根。阅读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因此,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须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包括精读、略读、速读、跳读,以及查阅参考资料、使用工具书和正确处理提示、注释、思考练习和单元知识的方法;阅读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准确地理解读物的内容与形式,把握文章的中心与实质的方法,等等。不论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还是“品读、参读、研读”,教师的作用始终都是“导”,即教师不是拿现成的方法交给学生,而是领着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领悟运用掌握阅读的方法,获得阅读的技能,培养和发展他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把握学生的阅读的实效性。
  小学阶段: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学习略读,粗知大意;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学习不同文体文章;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
  中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通过教师的巧引妙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体验感悟。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又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
  4.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则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的。
  
  三、引导学生想象文章中描绘的人物、图景等
  
  想象是进行阅读训练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读者按读物中的描述在脑子里构成的形象。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情境的设计,如我在教学《出师表》时着重引导学生对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想象,使学生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声情并茂,进而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实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