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国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大雨 张 冰

  摘要: 美国俚语作为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变体在各亚文化群体间使用,然而现在美国人乃至整个英语世界都在频繁使用。俚语从受人鄙视到成为宠儿,虽然这与美国人崇尚自由、追求时尚的性格密不可分,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美国俚语自身形式新颖、时尚、形象和生动活泼。俚语是不规范的,如果脱离语境,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本文将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揭示美国俚语的构成及意义渊源。
  关键词: 美国俚语认知隐喻构成意义
  
  一、引言
  
  俚语已成为英语的一大特点,人们使用俚语非常频繁,以至于很难讲清俚语与标准英语之间的明确界限,二者是不断融合的。美国俚语是亚文化群体之间相互交换的产物,曾经受到排斥和鄙视。但如今不仅在美国社会的影视、广播、小说、报纸、网络及日常生活中拥有众多的使用者,而且有些俚语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人们已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俚语。俚语作为重要的语言特色,不仅为丰富语言作出贡献,而且给英语增添了生动、活泼和幽默的特点,因此是“真正的活的语言”。[1]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有些俚语是规约性的,加之缺乏语境,其表达的含义、用法以及使用者的意图却不易被理解和体会。本文将从认知隐喻的角度阐释美国俚语的具体含义,不但可以使我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俚语,而且可以加深对美国俚语的认识,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二、美国俚语及其构成
  
  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该词的渊源,现已无法考证。现在予以认可的观点是,俚语源于十八世纪的行话、黑话。美国英语在十九世纪初开始展示其活力和魅力,有些表达法令来访的英国人感到难懂。正是此时,类似现在俚语的表达开始形成了。直到今日,人们对俚语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如:《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认为俚语一般用于朋友或同事之间的谈话,但不适合用于好的写作或正式的场合的交谈;尤指军队俚语、狱中俚语。而《韦伯斯特大词典》认为俚语是传统或是标准用法之外的,赋予新义或是扩展义的通俗语言,以达到新鲜的,富有活力的、有趣的、尖锐的或是幽默的表达方式。[2]尽管人们对俚语褒贬不一,但有不少俚语由于使用广泛而成为标准词却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普通美国人的记忆量约有百分之十为俚语。[3]
  从某种程度上讲,俚语是一个记忆体系,但从本质上看,俚语并不拥有自己独立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语言形式。大部分俚语并非造新词而成,而是赋予旧词以新义所构成,或是把极简单的日常用词组合成新的习用短语。往往短语是俚语,它们的组成词却不是。俚语除具有标准英语的构词特点如截短法、反成法、首字母法等以外,还具有借代法、修辞法、词缀法等。[4]正是这些构词法极大地丰富了俚语词汇,同时反映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认知隐喻概论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现象,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在本质上,隐喻是可以认知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新途径。隐喻的内在结构是跨域映射。认知语言学家使用了一个新概念“域”(domain),他们认为隐喻就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5]Fauconnier(1997:1)指出“跨域映射是人类生成,传递和处理意义与认知活动的中心”。[6]映射是指两个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对应关系使得一个集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另一个集中都有对应的成员。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能够形成隐喻的前提是始源域的成分与目标域的对应成分之间存在相似性。如:“生活就像爬大山。”因为二者都有起点和终点;都有艰难坎坷;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有所增加。“爬大山”是一个具体且形象的日常活动,人们依赖自身经历可以理解它的内涵,从而可以将对它的理解迁移到对生活的理解。可以讲“生活”是一个图示,而“爬大山”是另外一个图示。它们的相似性构成二者之间的桥梁。因此隐喻映射并非任意的,而是受意象图示控制的。意象图示是实现映射的先决条件。意象图示使人们得以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进行隐喻映射,隐喻义就是通过意象图示的映射而产生的。
  
  四、美国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Lakoff & Johnson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7]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对美国隐喻进行研究。
  (一)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在美国俚语中,空间意义多数由介词构成,而且规律性明显。
  1.由介词on构成的俚语。on可以表示地点(包括动向),可以表示处境,如:
  (1)get on the stick
  on此处有“固定不动、坚守”的意思,所以该短语的隐喻义为“积极工作,不再懒散”。
  (2)on easy street
  on此处表示身处的环境,因此词句俚语的隐喻义为“悠闲自在,游手好闲”。
  (3)on a cloud
  on此处表示处境,“在……上”。此句始源义为“飘飘然”,它的隐喻义为“兴高采烈,心花怒放”。
  (4)on the button
  button是很小的,通常用手按,所以on此处表示按在按钮上,button和手指大小非常接近,因此该俚语的隐喻义为“精确的,恰到好处的”。
  2.由up构成的俚语。up可以表示动向,“向上,将……举起,增多”之意。如:
  (1)pick someone up
  始源义为“将某人举起来,使其双脚离地,将他控制住”。因此此短语的隐喻义是“逮捕某人”。
  (2)go up against
  始源义是“开始抵抗,群起而反对”。up是一个向上的过程。此短语的隐喻义是“对抗,挑战”。
  (3)up-and-down
  中国人有句话“上下打量一番”,此句的意义为“一瞥,审视”。
  (4)up in the air
  此句的意象图示为“悬在半空的物体”,它的下一步动向是未知的,会发生什么尚且无从而知。它的隐喻义是“未解决,未决定,不肯定”。
  3.由介词down构成的俚语。介词down可以表示地点、动向,“向下的,减少”之意。如:
  (1)nail something down
  它的意象图示为“将钉子钉下去,板上钉钉”,表示已经完成;它的隐喻义为“敲定某事使之万无一失”。
  (2)crack down
  down表示由上到下,始源义为“向下打击”;它的隐喻义为“执法机关,国家机关从严执法,从严打击”。
  (3)downhill
  该词的始源域的意象图示为“沿山坡由高向下,走下坡路”;它的隐喻义为“恶化,越来越坏”。
  其它介词构成的俚语的含义也与该介词本身的意义相关。如果能够在头脑中画一个意象图示的话,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理解其含义。如:
  (1)high spirit,表示心情高兴的程度,有种表达“飞到九霄云外”,当前有种时髦的表达法“很high”。因此该句的隐喻义“兴高采烈”。
  (2)have one’s claws out,out表示“伸出,延伸”之意,因此它的隐喻义为“张牙舞爪”。

  (3)in a jam,in表示处境,“在……之中”,所以此句的意象图示为“陷入泥潭之中”,它的隐喻义为“有困难,尤指严重的困难”。
  (二)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这类隐喻有助于我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在美国俚语中存在用动物来做隐喻的例子,如:
  (1)Steve is a gorilla.No one can defeat him.此话一出,立即在人们的头脑中展现一个意象图示:猩猩――又高又大又壮。如果与Steve素未谋面,他是一个抽象人名,但gorilla可以传达出steve的形象:虎背熊腰。
  (2)You stupid ass!How could you do such a thing?中国有句粗话“蠢驴”形容人愚蠢。这句话将始源域的“驴”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中,从而达到效果。
  (3)get one’s tail in a gate.此句的意象图示为“尾巴夹在门里了”,逃也逃不掉,只能接受最坏的结果。它的隐喻义为“处境危急,陷入困苦”。
  (4)The oil price these days is a snake.说到蛇,头脑中马上浮现“蜿蜒,弯曲”的画面,因此它表示油价不断变化,忽高忽低,像蛇一样蜿蜒蠕动。
  (三)结构性隐喻
  所谓结构性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美国俚语中,结构隐喻并不是随心所欲创造的,而是基于事物间相似的联想产生的。如:
  (1)Sadam danced on the air.“dance on air”原以为“在空中舞蹈”。如果某人被处以绞刑,势必会在空中挣扎,与空中舞蹈相似。由此可见美国俚语生动幽默的一面。
  (2)The country now facing serious brain-strain.“strain”向人们展示了液体向外流走、最后干涸的意象图示,人才外流和水的流失都有由内向外的特点。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3)Tom is a nine-to-five.“nine-to-five”表示“从早九点上班至下午五点的白领工作人员”。
  
  五、结语
  
  美国俚语以其幽默、形象、生动和夸张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早已存在的概念和事件。俚语并不是随心所欲创造出来的,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它是对传统表达法的颠覆。因此可以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来说,初次接触俚语觉得都是规约的,但利用认知隐喻方法细细品味后方知美国俚语有着很强的规律性,而其规律性的根源在于人们共同的经验经历。通过对美国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加强了我们对美国俚语的理解,使我们在知其所云的基础上,恰当运用俚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1]范彩霞.有关美国俚语的几个暗喻[J].运城学院学报,2005,(12):53-54.
  [2]朱卡德.论美国俚语的隐喻表现形式[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99-102.
  [3]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39.
  [4]唐忠顺.英语俚语的结构特征与修辞特色[J].淮北煤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89-95.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1-121.
  [6]Fauconnier,Gilles.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7]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