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英语活动课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启月

  摘要: 我国的英语教学历来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但我国学生实践能力弱,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和创造力贫乏,探索研究意识不足,个性发展不够。本文探讨了以创新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以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参与有意义的主题活动,然后围绕主题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逻辑展开探究,最后表达、交流并共享学习成果的英语活动课教学模式。作者认为这种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英语活动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为从事英语活动课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 英语教学活动课探究和运用
  
  一、探究背景
  
  我国的英语教学历来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特别对语法和词汇)有较明显的优势,不少学生在国内、国际的各种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便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但我国学生实践能力弱,一到实际交际,往往听不懂也说不出。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和创造力贫乏,探索研究意识不足,个性发展不够。因此,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开拓教与学的渠道,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亲身感觉和直接体验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为学生创设激发创新的机会和环境。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仍然是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学校文化背景下,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活动课程远远落后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形势。根据最近六安中学共600名中学生进行英语课外活动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3%的学生对学校的英语课外活动“兴趣不大”或“毫无兴趣”,69%的学生认为学校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71%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外活动课“收获不明显”,可见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英语活动课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
  
  二、英语活动课的涵义和特点
  
  有关英语活动课程,《标准》中有如下的说明:“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中可以看出,英语课外活动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创造性、综合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新型活动课程。它和英语的学科课程、潜在课程共同构成现代英语课程体系,是完成同一育人目标的不同途径。
  
  三、英语活动课的开展
  
  1.确立英语活动课教学目标。
  英语活动课总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就每一次具体活动来说,针对每一次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具体教学模式,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更具体的活动目的。比如开展“Lovely Liu’an――My Home”活动,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观、调查、收集资料等各种方式更加了解六安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市政建设等方面的特点,在具体活动操作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更加激发起他们热爱六安、进而热爱祖国的情感。又如开展英语演讲,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
  
  2.精心设计主题,创新活动方式。
  主题学习(thematic learning)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自主研究探索与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观察、研究、学习如何分析和处理有关的信息、综合概括主题的特征和本质。任何一个简单的主题,只要是学生所熟悉的,或正在认识的,都可能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这是学生学会探究的起点,更要善于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角度、全方位地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学习生活中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当然,主题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习的能力,不能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努力一跳便可“摘桃子”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主题的选择应尽量体现“浅”、“近”的特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不同的活动主题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如组织英语短剧表演,可以是课文短剧,如“On the Train”,“Doctor Gold Smith”,“Thomas Little Red Cap”。这些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组织英语角、英美佳作选读、英美概况介绍、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学唱、英语应用文入门、英语剪报制作、英语报刊选读、英语社会实践、英语故事会、英语晚会等都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实践英语的机会和场所,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在这里可以得到巩固与强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短缺,在活动课中可以得到弥补。
  
  3.创设问题环境,激活创新意识。
  学生选定了主题后,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因为任何一种活动课程的实施总是以现实的、学生自己的活动为情境去获取感性经验、即时信息、相关理性知识及情感体验的。由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创设活动情境便成为进行语言交际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将活动教学设计成一个真实或模拟真实场景的场所,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才能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语学习的环境之中,才能使学生知晓英语词汇、短语、句子或对话运用的特殊场景,感受语言学习的贴切真实。这是因为情境在活动中替代汉语作为中介进行英语知识讲解和言语操练,加速英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增强了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习惯的培养。同时,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情境里更能产生表情达意的愿望和需求,学习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使用各种场合所需要的恰当的语言,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将主题分解成有目标的“小主题”。
  教师选定主题后,将主题分解成多个小主题,这是化整为零的办法。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小课题,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由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整理有关信息,根据主题作多种可能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应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给学生以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料,鼓励学生学会如何从书刊、电视、互联网、图书馆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地表达思想,用英语进行思维,将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掌握的语言知识应用到主题的探究之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囿于固定的现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提出新的构想,敢于标新立异。在主题表达方面力求选材新、立意新、角度新、形式新、语言新,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创意。
  
  5.评价反馈激励,成果展示交流。
  及时的反馈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评价意识,让学生按既定的活动目标进行自主评价,评价自己或同学在整个活动过程的表现和收获,这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评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切实体验活动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强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以评促学”的效果。此外,可通过成果展示进行交流,把学生的作品、制作、活动的成绩予以公布,让成果来说明情况。比如毕业班学生制作的剪报,可以编辑成册互相交流,而且可以作为毕业的礼物送给老师或下一届的学生。还可开展学生自评,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提高学生评议的能力。开展相互评议,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评价,在评价中,大家发扬民主,真诚相助,共同回顾和分享活动的经验,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目前,对英语活动课型无论从理解和领会上,还是从内容和要求上,以至于形成模式的操作和运用方面尚处于一个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英语活动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为从事英语活动课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有价值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与考试评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4]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麦曦.中学英语教学设计.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9.
  [7]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Wills,J.A Frame 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Thomson Publishing Company,1999.
  [9]Littlewood,W.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6级教育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