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善问的有效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项建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地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提出十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创新思维。希鲁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教学要变成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的殿堂,就要变“带着问题学习”为“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有的知识与教材中的新知识碰撞而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创新意识的萌芽,这样的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欲望,才更有价值。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努力营造“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更优秀的表现和发展。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师道尊严为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营造以人为本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培养学生敢说敢问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使学生消除“我提出的问题是否过于简单了?”“有没有研究价值?”“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等顾虑,更好地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参与的愿望、勇气和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和同学进行交流,把遇到的困惑向教师提出来。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教师不论学生提出怎么样的问题,都要认真去聆听,然后给予回答,并且给予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中敢问,使学生体会到课堂教学中向老师提出问题是愉快的过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焦虑的情绪,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疑问能够得到表露。
二、教学中设法激趣,创设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
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由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观念,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意识和物理实验结果的矛盾激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时,可先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验进行前,先让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经验和想法,作出初步的判断,再进行这些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看到与经验、预判相悖的实验现象后会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实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如用吸管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时,两个乒乓球的运动方向如何?当用吸管靠近一个乒乓球外侧吹气时,它又向哪个方向运动?通过观察讨论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学生会提炼出“乒乓球为什么总是向空气流动速度快的一侧运动呢”这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同样能享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引导学生观察、质疑、释疑,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熟悉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撞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例如在“压强”教学中,为提出“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和受力面积有关”的问题,可提供给学生一定的素材作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背景:如提供一幅照片,在寒冷的北方,有两个小孩在厚厚的雪地里玩耍,一个穿着棉靴,一个踩着宽宽的滑雪板……针对这个情景,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两个小孩对雪地是否有压力?”“为什么穿棉靴的孩子的脚印要比踩滑雪板孩子的滑板压痕深?”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出“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一新的问题。
在实验中教师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好的课堂不是看解决了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根据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方案,学生很难联想到烛焰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物距和焦距的大小有关。在学生发现像的大小会随物距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享受快乐的同时,教师及时在光具座上换上焦距不同的另一凸透镜,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从而引发联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否还与焦距的大小有关呢?……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会觉得其乐无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也会油然而生。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引领探究的最好开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和构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的学生“敢问”、“会问”,在“问”中求知,在“问”中创新,我们的课堂会越来越因“问”而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