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交际测试理论框架下的阅读测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文艳 陈二春

  摘 要: 不同的语言观和语言能力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言测试不同的方法和理论。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发展,交际语言测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如何运用交际测试理论进行阅读测试。文章指出,阅读测试一定要体现交际测试理论中的真实性特征。
  关键词: 交际语言测试 交际测试理论 阅读测试
  
  1.引言
  
  测试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是检测教学与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成功的测试不仅能够肯定学生已取得的进步,而且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教学有良好的反拨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语言学、教育测量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交际外语教学法的逐步普及,交际语言测试也不断完善。交际语言测试强调考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完成真实的语言任务的能力。
  作为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如何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有效地测试学习者的阅读能力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焦点之一。阅读在本质上也是一个交际性的过程,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交际测试理论框架下的阅读测试,以便更好地测试学习者的实际阅读能力。
  
  2.交际语言测试及其真实性的特征、意义
  
  语言测试是应用语言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随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不断进步,语言测试领域也先后出现了结构主义测试法、综合测试法、交际性测试法等众多测试方法。目前,交际性语言测试在外语教学领域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较为完善和实际的测试方法,符合当代语言教学规律。
  交际语言测试法以Hymes(1972)的交际能力为基础,摒弃了结构主义测试法只注重语言形式系统知识、将语言能力等同于语言形式系统的掌握的观点,继承了综合测试法关注在具体语境中综合利用语言系统知识进行语言处理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引入了社会语言学视角,进一步拓展了语言使用能力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初,Bachman提出了较全面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元素之说。Bachman(1990)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由三部分组成: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交际语言使用是情景语境,语言使用人,以及语篇三方面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Bachman和Palmer(1996)将语言使用定义为“在特定情景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使用人之间主动地协商意向意义的过程”。因此,交际性语言测试既要考虑被测试的语言知识,又要考虑被测试对象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能否恰当得体地使用这种语言的能力。
  交际语言测试强调考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完成真实的语言任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真实性是交际语言测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语言测试研究中的一个焦点。Bachman和Palmer(1996)指出,真实性即“某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一致性的程度”。Bachman(1990)提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查测试的真实性,一是情景真实性,二是交际真实性。所谓情景真实性,就是指测试方法特征与将来某一特定目的语使用的情景特征相关的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命制考题时,考试任务的特征必须与将来目的语的使用的情景特征相一致,做到了这一点,考试任务才具有了情景真实性。交际真实性指的是考生在完成某一测试任务时,其语言能力的哪些方面参与了完成该测试任务的活动,参与的程度如何。与情景真实性不同,交际真实性强调的是考生与测试任务之间的交际关系。刘润清和韩宝成(1991)指出提高测试的交际真实性比提高测试的情景真实性要复杂。因为提高测试的交际真实性意味着提高考生在完成某一测试任务时其语言能力六要素(语言组织能力、语用能力、评估策略、确定目标策略、制订计划策略、执行计划策略)的参与程度。
  真实性是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用Conrad的话来说,真实性是语言测试的‘核心问题’”(Bachman,1990:300)。这是因为,首先,根据真实性测试的结果才能推测考生在目的语使用域(target language use domain)中或其它非测试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能力;其次,真实性测试影响考生对测试的接受程度及其测试行为,有助于激发考生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最佳水平;再次,测试的反拨作用能促使学生学习真实的语言材料,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语言能力。Spolsky(1985:39)总结说:“在测试中使用的材料缺乏真实性可引起对测试结果可推测性的怀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只要使测试任务尽可能具有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该测试就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我们在考试设计时首先要确定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范围及其特征,然后才有可能使考试的任务与之相对应。需要指出的是,真实性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只是相对的。在实际操作中,考试很难全部复现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各项条件。
  
  3.交际测试理论框架下的阅读测试
  
  Widdowson(1978)将阅读看成作者―篇章―读者三方之间的交流,作者通过篇章传播一定的内容,读者通过阅读接受内容。Nuttall(1982)同样也认为阅读是一种交际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互性过程。因此,从交际性测试理论角度出发,对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测试是完全必要而有益的。
  运用交际测试理论设计阅读测试时,也同样必须体现交际测试的真实性。由此,我们在设计阅读测试时,应该从提高情景真实性及交际真实性入手来提高整个阅读测试的真实性。
  3.1阅读测试的情景真实性
  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体现语境真实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交际教学法和交际测试法所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交际测试法所谓直接测试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属于典型的输入性技能,阅读过程由于在人的头脑中发生,无法人为直接观察,因此阅读测试材料的真实性成了贯彻直接测试原则的重要依托。事实上,选材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是相当关键的第一步,决定着成败。李筱菊(1997)甚至说阅读材料真实就是情景真实。材料的真实性是指被测试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可能经常碰到的相关阅读材料内容和类型,即考生在将来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哪些阅读材料,考试时就应该提供类似的材料。如对于即将从事商业活动的被测试者,该阅读考试的材料应主要与商务活动有关,如广告、便条、通知、商务信函、会议纪要等。这样材料的选择就体现了被测试者未来的语言交际需求,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因而能提高考试的效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测试的语境真实性。若让这些考生阅读一些诸如文学评论等纯文学性的阅读材料,显然与考生将要从事的工作无关,因而缺乏情景真实性。
  不同的情景要求不同的阅读方式,因此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还得根据阅读方式具体决定。考生在实际生活中精读、掠读、跳读分别会读些什么类型的材料,这些类型的阅读材料,就是我们在考试中应该分别用于考他们的精读、掠读和跳读能力的材料类型。如英语专业的学生阅读需要范围广泛,因此,测试他们的精读能力时,阅读材料的选材可以是一般杂志文章、科普文章、关于语言和文学的论著、文学作品等,而词典、百科全书、目录、分类广告等可以作为测试考生掠读能力的选材。另外,人需要阅读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还应体现在选材的多样性上。在设计阅读测试时,应在可行范围内尽量多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材料。
  3.2阅读测试的交际真实性
  Bachman(1990)提出了用以提高语言测试交际真实性的四项措施:第一,提出要求。在设计测试时可以具体说明考生只有使用何种策略才能完成该任务。第二,提供机会。即给考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必要的信息和工具等。第三,考试任务要得当,任务太难,会影响考生策略的应用。第四,考试任务要有趣味性。通过提高考试任务的情景真实性可以提高考试任务的趣味性。因此在设计阅读测试时,首先,考试任务要设计成让考生动用语言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处理的任务;其次,对阅读材料的长度、语言和词汇的难度有明确要求,使阅读材料的难度能恰到好处地让考生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语言能力参与考试任务的完成;最后,阅读材料的内容要有新意,避免有偏颇性或太专业的内容。老生常谈的材料无法引起考生的兴趣,也就无法考核其阅读能力。而具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及考试任务不仅可以吸引考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减轻考生的焦虑心情。
  
  4.结语
  
  交际语言测试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迅速发展,而随着语言学测量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相关领域的飞速发展,交际语言测试本身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运用交际测试理论设计阅读测试时,必须体现真实性特征,使测试材料与测试任务特征与目的语使用特征相一致。基于交际测试理论下的阅读测试既能准确、客观地衡量考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对教学提供良好的反拨作用。当今我们应大力地推广交际语言测试,以推动中国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ion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Bachman,L.F.&Palmer,A.Langua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In J.B.Pride & 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1972:269-293.
  [6]Nuttal,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1982.
  [7]Spolsky,B.The limit of authenticity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2,(1),1985.
  [8]Widdowson,H.G.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