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赖克仁
思想品德课具有明理、激情、导行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提高道德认识,激发、诱导道德情感和学习积极性,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和学习行为,挖掘出潜在的各种能力,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的注入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与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新知识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思品课堂教学方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与求知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要注意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催化剂,是最好的老师。自主学习理论也强调培养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动地学习。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带有直觉性、形象性,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具体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独具匠心地创设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点燃其求知欲望,激发其兴趣,将其带入一种好奇、渴盼而急不可耐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声像相配,创设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道德观念的认知;还可以创编相应的故事、诗歌、小品剧等组织学生去读、去表演,通过学生亲临其境的投入,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道德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创设悬念,巧设启发提问,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并促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如表演、小品等活动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使其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自学课文,探求新知,获得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边活动,其间师生双方可以平等、和谐、自由地进行思想情感交流。而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进行自主活动是自主学习理论要求的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权利。
1.让学生自学课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字面含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材的意识,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新思想品德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编排的:低年级教材以图文为主,形象生动;中高年级以故事或典型事例、数据或资料为主要形式,配有相应的插图,行文通俗有趣,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且有能力读懂课文。教师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读、去理解、去感悟,从而获得道德认识。
自读之前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课文中的“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探究”、“讨论”、“活动”等,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进而把握课文重点。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求得真谛,在亲临其境中悟出哲理,让他们在读、想中开拓思维,教育自我。
2.问题让学生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贵有疑”。李政道也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一切有成就者共同的显著特征。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追根溯源的愿望。质疑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字比解疑更为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促进和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敢疑、善疑、会疑的精神,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样化、新颖独特、有价值而不应该惟书惟师是听。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自主讨论,感悟道理,深化道德认识,强化情感体验
如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创新教育”的开端,那么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知识深化的过程。讨论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提高学生对思想、行为是非分辨的能力,加深对课文道德观点的理解。在讨论中尽可能地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较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做到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防止出现偏激。要培养学生以科学求实的精神,运用正确的观点和具体事实,认真分析讨论问题的方法,尤其是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和自己的思想来摆事实、讲道理,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达到“真正的教育”。
1.讨论内容可以是结合课文讨论得出的教育观点,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不能释疑的问题。
2.讨论过程中如果学生意见观点相左引起争议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防止学生走入误区。
3.教师要对讨论的场面、得出的观点给予适时的、真诚的赞赏。因为赞美能激发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营造美好的心境。思品课中教师赞赏和鼓励性的语言同样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导向和促进作用。
4.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讨论,“蹲下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向学生传递信任、尊重、鼓励、亲近的信息,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调节课堂气氛。除此之外,在总结时教师还要以真情实感来激发学生情感,语言要富有激情,简洁形象,以情动情,避免空洞说教。正如思品教学原则所说的:教师要以自身的真情实感,以情载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四、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行为实践,深化道德情感
思品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最终目的。因此,思品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的教育指导,深化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形成自觉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1.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自己的行为目标。教师要运用榜样的力量影响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学生的行为,尤其让学生以身边的榜样为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目标,做到有始有终。
2.坚持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实践道德情感。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道德行为的实践指导,还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与班会、班团会、家庭和社会密切结合,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专题访问、当小记者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热爱社会的情感,提高其主人翁意识,逐步具有能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是非问题的判断能力。再如组织学生帮助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助人为乐带给人的心理愉悦;轮流让学生做老师小助手,担任班级或学校纪律卫生的值勤人员,在家庭主持一日家务劳动等,多体验生活,促其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体验转化为自觉意识,收到自我教育的最佳效果。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教师要遵从认知规律适当地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把思想品德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追求,从而提高教学时效性,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实现思品课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