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庆春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巧抓时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质疑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对困难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更谈不上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教师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会满脸疑惑,当我们再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做出提示:“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
  
  二、循循善诱,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是教学有民主平等的氛围,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要正确理解学生质疑时出现的偏差。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许多学生见了这题会产生疑惑:“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教师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教师继续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
  教师的“善问”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而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而且要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这样,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指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其他学生补充、订正。我们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