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自主探索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阿筱
摘要: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的学习情况。本文旨在通过以下几点做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情境 探究能力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参与
科学探究活动;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的研究。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采用科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在上《光和影》这一课时,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利用投影仪在幕布上做着各种手影,让学生猜猜看到的是什么,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手影的形象。在游戏的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影子是怎么产生的?看看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有了探究动机,并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地探究问题的答案:灯―光源;手―物体;屏幕―屏。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能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并能积极投入到自主性探究中来。
2.通过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在教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这一课时,要求学生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同时向其他同学介绍那里的风景和地形地貌。据我在课前统计:外出过的学生只有十分之一左右,且普遍对地形地貌缺乏感性认识。在《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中,学生对地球内部的运动更是缺乏了解。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从资料库里或网上找一些相关图片资料、动画和课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3.通过分组实验创设情境。好动是儿童的特点。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更能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安排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如进行“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分组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教材中要求学生做的实验,教师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验。
4.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情境。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下去。在《摆的快慢》的教学中,我首先进行摆的演示,让摆来回摆动,让学生数一数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使摆一分钟来回摆动60次,有什么办法?引出学生的各种猜测:①调整摆锤的重量。②调整摆绳的长度。③调整摆的幅度。让学生思考:究竟与哪种因素有关,以及怎样才能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二、教会学生探索方法,积极参与探究实验。
探究作为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程序是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借鉴而来的。探究性学习应从指导学生发现探究的问题开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形成结论。
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一是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即学生探究的目标;二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中,教师拿出绿豆种子,提出问题:“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这些绿豆放了很长时间,为什么还不发芽呢?怎样才能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才会对探究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索。
2.提出假设。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各种科学假设。“种子为什么不发芽”引出学生的各种猜测:没有水、阳光、泥土、适合的温度等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将假设的众多因素摆出来,然后提出究竟与哪种因素有关。
3.设计方案。教师指出:“我们的假设必须经过实验检验才能知道,要做好实验必须设计好实验方案。”制订实验方案时学生往往考虑不周到,特别是对比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不控制条件应该相同。难点是要控制某一个条件往往要改变不控制的条件。如对阳光的控制。把实验组放在阳光下,对照组放在室内,势必会造成下一组阳光的温度比室内高,水分易蒸发减少,使不控制的条件发生变化。
4.进行实验。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分组独立完成实验,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中发生的所有现象;并准确无误、完整客观地作好记录,用文字描述或数字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种子发芽的实验要几天才能完成,因此,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对两组的发芽情况(高度、粗细、颜色)进行对比,提高收集到的证据的可靠性。
5.形成结论。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们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学生通过自己对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否定或肯定假设,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得出结论,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明确学习目的前提下,教师应培养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自行设计实验的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去完成实验过程;并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在探究式实验中,学生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设计实验,力图证明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要求,教给他们设计实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2.要体现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安排探究式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诱导学生研究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仅仅是验证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小学生都很喜欢科学课,主要原因是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实践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等能力,也能促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后的合作交流和讨论辩论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评价的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意识、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激发和个性的发展也取得有益的效果。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社会生活、自然界发现问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