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给“自主学习”泼点冷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国平

  摘要: 在当今大力倡导自主学习的背景下,笔者从另一个侧面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反思。研究认为自主学习确实是比较好的教育教学手段之一,但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存在问题
  
  如今教育界有一个非常红火的概念――“自主学习”,教育界的专家、领导开口闭口必说“自主学习”,大有不懂自主学习就是不懂新时期教学的架势,似乎不体现自主学习就不是真正的学习,不知自主学习的概念就是无知的表现。然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学生对此并不怎么明白自主学习到底是什么,在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了探讨。
  1.学生缺乏独立性,难以自主学习
  《现代汉语词典》云:“自主,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也。”我们的中学生能做到吗?如果都能做到,未成年人就不需要监护人了,我们所有的师范院校也都可以关门了。显然能配上“自主”并不那么简单。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积极的自主行为,只有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自觉性,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可是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进行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他们几乎丧失了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许多学生不能约束自己,他们只会无节制地沉湎于学业以外的活动,让这些缺乏起码的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那是不太现实的。如果此时教师倡导自主学习,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当“不管部长”,只会陷学生于无主、盲目和无所适从的境地。例如有位教师教《愚公移山》一文,让学生“谈谈对愚公移山的看法”。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他们应该用推土机”,有的说“他们移山破坏了环境”,有的说“他们如果用炸药就方便多了”,等等,总之什么观点都有。但是很少有结合时代背景和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来说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当时哪来的炸药和推土机?人们吃饭还成问题,怎么可能考虑到环保问题?可是这位教师却一直在旁边微笑不置一词,请问这样的自主学习怎么可能把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2.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目前语文界有一种非常令人费解的现象,把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严格的技能训练斥之为“机械训练、应试教育”,使得许多语文教师越来越不敢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于是乎满堂课都是学生在说,反复地说,交替地说,而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却没有丝毫的推进。在他们看来,课堂上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散、想象,各抒己见,哪怕胡思乱想也要受到尊重,因为那是学生“独特的体验”,一个问题只能提出一个答案是蠢才,答案越多的人便越是创造性人才。学习《三峡》可以研究环保问题,学习《松鼠》能够研究不同鼠类的特点,反正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就是语文课的理想状态,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还有一些教师则是仅满足于几个学生在和老师“对话”,让更多的学生或不知所措,或被撂在一边“冷处理”,一堂课的时间花在看似活跃的讨论和等候个别发言上面,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印象和收益甚微。这样的情形,固然不能说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可取,却能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应该讲求实效。
  3.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固然没有错,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因为并非所有知识都能靠所谓的感悟形成。如何把握一篇文章,讲了什么,怎么讲的,不是一个学生能在缺少指导的条件下悟出来的。中国古代的教学方式并不科学,莘莘学子们为了考科举,也要四处拜师,磨练功底。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视野要大得多,对信息的拥有量及处理能力也强得多,他们受过专业训练,且依赖各种资料对要解读的文本进行过认真的准备,拥有相对高质量的信息及较强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有可能使传输信息达到高效或优化。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短浅、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文学底蕴匮乏,他们解读作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地指导。例如教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如果教师把对亲情的真切体验融入对课文的讲析之中,那么学生就更有可能体会到作品所包含的复杂成分和丰富的意蕴,而这样的作品让涉世不深、阅历短浅的中学生自己体会,是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的。另外,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还要在自主学习的方法上进行研究,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即使有闪光的思想,也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感觉到的不一定能理解,而理解了的却不一定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一思想是和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4.自主学习不能将容量大、密度高、富有感染力的课堂呈现给学生
  在自主学习中,由于学生过分注重自主,这样教师也就没有办法向学生传授大容量、信息密度高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容量就比较小,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如果能够做到知识容量大,信息密度高、表达精彩、富有感染力并能给人启迪教益,即便教师“讲”满一堂课,学生不仅不会感到乏味厌倦,而且还会把这种“互动”延伸到课外,其效果往往是其他形式所难以代替的。事实证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和阅读兴趣,往往正是靠教师对作品的精彩讲析催化出来的。例如一位特级教师讲授《乡愁》一文时,改变了以往对照教参逐字逐句分析的教法,也不刻意让学生概括每一段的大意,而是通过朗读,自己对课文先有一个独特的体验。然后再利用教材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文章情、教师情与学生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自主学习确实是比较好的教育教学手段之一,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将自主学习引入教学之中,对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而言就是一场革命!但要记住它仍然只是一种手段而已。
  
  参考文献:
  [1]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语文建设,2004,(2).
  [2]瞿平.给“研究性学习”降降温.语文学习,2002,(7-8).
  [3]柳菊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4]古源等.语文学习的理想方式?.中学语文教学,2003,(9).
  [5]刘晓伟.敢于“讲读”,善于“灌输”.语文学习,200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