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追寻教育本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惠军

  摘要: 二十多年教学深深体历愈来愈强烈的教育不能承受之痛。迷茫、迷失、沉沦中尚未泯灭的一丝良知在痛苦挣扎中向黑暗大呼几声,是为孩子,更为自我救赎。抛弃功利,返本归真,那目标便不远了。
  关键词: 新教改 应试教育 教育的本源 教育的功利化
  
  从教二十多载,本人由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已变成身心俱疲的行者。现状堪忧,奋争使人疲惫。得一闭暇,提起笔来,与其说是要论证酝酿已久的思考,不如说要倾吐积压在心头已很久很久的心声,将这如哽在喉、不吐不快的声音大喊出来。待到动笔,却一时不知从何处开始下笔,甚至不知道该给要写的内容安上个怎样的题目。
  愉悦的过去人们总愿意回想,不如就从那里开始。
  美好的回忆:
  乡下老家附近有一座不小的院落,解放前是一户地主家的院子,解放后成了一所小学的校园,叫“在弘小学”。它是我的父辈们口中常谈起的话题:刚解放后的十几年内,它是镇里仅有的两所小学之一,镇上的许多孩子不在镇上的小学读书,却不辞辛苦到这乡下的小学,学校甚至有由上海远道而来求学的学生。父辈们的回忆中有对治学严谨、对老师严格、对学生和蔼的老校长杨俊为人的敬佩和其多舛命运的同情,有对教导主任生动活泼的课堂的向往,也有对多才多艺的语文老师的崇拜,有饶有兴致的学习探索,也有充满智慧的激辩论证……言语中充满着自豪,也充盈着幸福。
  让人疑惑的是有着这美好回忆的人中,不仅有高小六年全部读完的,也有只读了三年初小的,甚至于只读一两年因贫困或调皮而中途缀学的。听多了,我便知道了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回忆中从不缺少生动的课堂、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艺术、社会实践活动,也从不缺少幻想与希望,更从不缺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相比于现在的小学生,他们的小学生活更多的是自在、是充盈、是向往、是勾画明天、是创造美好。
  现状一:
  几年前,教育局组织市里骨干教师去东边学习,当地一所创造了“三流学生生源、二流教学设施、一流高考升学率”学校的校长一见面便谦虚地称“我们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先进”。
  初秋的上午九、十点钟,徐徐的微风吹过,这偌大的几千学生的星期天的校园里,没有动听的歌声,也没有运动场上学生的身影,安静极了。一眼望去,教室外见不到一个学生。我们都以为学生放了假。只到午饭时看到教室与食堂间的路上匆匆来回的学生,才体会到那位校长言语里一点点自豪之外更多的无奈。
  几年后,我们这里的学校也越来越像东边的学校――升学率提高了,校园里的欢歌笑语少了。
  反思:
  校园里仅仅只少了欢歌笑语吗?那些本该给他们的、也是原本就属于他们的,他们是否失去了更多?
  现状二:
  去年一天清早,刚上班,同事就惊讶地发现办公室窗户上的金属防护网出现了一个大口子,显然夜里有不速之客来过,一检查财物,却什么也没少。后来才知道是我校的一位成绩并不突出的女生,深更半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生生绞开防护网艰难地钻入了办公室,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改她刚考的平时测验试卷。
  能有一个好看的测验分数,这一点点虚荣心许多人都会有。而为了一个好看的测验分数,为这一点虚荣,一个瘦弱的女生甘愿冒这么大的风险,像这样的例子,总会让人大跌眼镜,更不用说最近网上流传的大学生为偷考试卷而从楼上摔死的事了。
  反思:
  我不知道欧美国家里学生偷试卷的情形多不多,可我们教育出的学生他(她)们到底在追求什么?这应该是他(她)们的追求么?什么才该是他(她)们的追求?
  现状三:
  上月的一天,我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高兴地告诉我他得到了一个全班第一――双眼视力第一:左眼1.5,右眼1.2。可我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我在他这个年龄双眼可全都是1.5,而且几乎全班都是。
  隔壁同事家的孩子要考初中了,每天天黑才能回来。我姨家的小孩刚上初二,便“早五晚九”――早晨五点多便要起身、晚上近九点钟才回到家,他的同学戏称他天天都是“星星点灯”,还带回一大堆作业,常常是深夜父母一觉醒来,孩子已趴在还没做完的作业上睡着了。
  反思:
  他们得到了他们所向往的了吗?为什么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也有学生中途退学?为什么硕士、博士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我们在国内中青年中找不到多少大师级人物?(这在以前可比比皆是,抑或是本人孤陋寡闻?)
  现状四:
  有的学校用这样的话要求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
  是的,从教育学角度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生来就是坏学生的。从这句话里,分明显现着另一种要求:没有考不上的学生,只有无能的教师。
  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才有高考上线指标层层分解:从大市分解到市、从市分解到学校、从学校分解到班级;年年加码:去年五十、今年一百、明年二百。
  正是在这不断增强的巨大压力下,才有今天我们的教师“眼睛一瞪、一直忙到熄灯”这样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年复一年。可到头来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将我们所有的学生送进本科院校的大门内,全省总会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被挡在这无情的大门之外。
  反思: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高了再高的升学率?显然不是,即便把所有的学生送进了本科院校的大门,也不能证明我们获得了成功,恰恰相反,当今的社会并不需要所有的学生都进入本科院校深造:正如卖茶鸡蛋的并不需要有造原子弹的学问。
  现状五:
  教材年年在变、年年在改,越变越多、越改越深,学生书包越背越重,08年高中毕业的这一届,高二上学期发书时,连教材带书本我让十几个男生整整搬了七趟,才将全班的搬完。抽屉放得满满的,课桌上也垒得高高的,教室内一座座小山似的蔚为壮观。
  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淘汰落后知识,适当更新教材,原无可厚非。但教材不过是一种工具,做题、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考分只是衡量学生所学的指标之一。可现在这几乎成了我们追求的唯一。我们丢掉了本该的追求,我们的教育失去了它的本源!
  是什么让我们迷失了自我?是功利!
  功利化的教育让我们只顾教书而忽视育人,功利化的教研可以让我们每年花费几十、上百万的经费在研究考路而不是来研究如何教育、如何教学,功利化的教学常常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功利化的学习让我省腹地的学生每每“孔雀东南飞”。
  教育失去本源,它将不再是教育。“应试教育”不是教育,充其量是追求功利的社会的病态行为。
  教育之希望:
  少一份功利,少一点浮躁,就多一份执着,增一分淡泊。少了功利,我们的双眼就更明亮,更能看清教育的本源;去了浮躁,迈向真我的脚步会更为沉着;增一分淡泊,我们的脚步会变得更轻盈;多了执着,我们离成功就会更近。
  抛弃功利,我们一定会找到教育的本源,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也一定会有一个令人向往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富兴.道德教育:从童话精神到悲剧意识.教育与研究.
  [2]肖川.良好的教育是什么.教师博览,2005,(8).
  [3]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人民大学复印期刊・教育学,2002,(2).
  [4]卢梭.爱弥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