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析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 保

  摘要: 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其原因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道德信仰政治化的后果、文化的融合和冲突、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缺失、道德信仰的封闭性、道德教育的乏力。
  关键词: 道德信仰 危机 成因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或宗教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在这种极度信服和尊崇中,寄托着人的精神和终极关怀”。[1]“道德信仰是道德情感的最高存在,当道德情感发展到坚信不疑、一往情深、炽热如火、凝炼如山时,即为道德信仰”。[2]道德信仰危机指的是人们对既有道德价值体系及其精神基础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但同时却没有形成新的道德信仰的一种空虚的精神状态。其实质正如高兆明所说的“道德信仰危机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危机。因为道德信仰一方面是对人生价值、在意义的统摄性把握,另一方面它又取非理性的形式,具有最为稳固的存在形式”。[3]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多元的碰撞,使社会成员面临对信仰、观念的重新思考和重新选择。当人们对自己原本持有的理想与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甚至破灭,而新的理想信念却又尚未确立之时,就产生了价值观的紊乱,道德失范的现象。因此,笔者赞同学界这样的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的道德信仰危机根源于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除此之外还有其特定环境下的现实诱因。
  当前我国小部分人的道德信仰危机的发生有极其复杂的成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原因: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
  
  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归根到底是建立在现实的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上,并由这种经济生活所决定的,社会经济生活决定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形态。因此,如果我们要分析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的原因,就应当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去寻根追源。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时期,“市场”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因此,它极容易诱发一些人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思想。“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导致价值理性弱化,社会关系导致道德情结淡化,个体主义膨胀导致集体主义虚幻化,享乐主义盛行导致艰苦奋斗精神边缘化,这是任何市场经济无法避免的消极作用”。[4]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削弱道德利他精神。市场经济有纵容、怂恿甚至系统培植人生自私和贪婪的缺陷,成为利己主义的温床。“每个人都必然力图抓紧良机进行买卖,每个人都必然会成为投机家,就是说,都企图不劳而获,损人利己,乘人之危,趁机发财”。[5]经济人功利性的道德关怀导致道德形式主义,人的形式化和拜物教阻碍主体人格提升。个人被当成“物”,而不是“人”来对待,成为最大限度谋求利润的工具。个人已消失在他的功能之中。市场经济带来的世俗化、功利化和由此而产生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是目前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剧烈的变动不居与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道德信仰这一终极关怀相悖;由于市场价值导向过于重物质财富价值,势必导致对道德价值的轻慢,最终连人自身也变成创造财富的
  工具,蜕变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变成形式化了的贫乏的人。
  
  二、政治原因:道德信仰政治化的后果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它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最为直接,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对其他的意识形态(包括道德)具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非常容易使道德政治化。在中国古代,儒家把以“三纲”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政治化,作为政治的基本原则,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形成了伦理政治的文化模式,构成了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价值基础和保护伞。道德成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护身符”。政治成了推行社会道德的基本手段。“伦理政治的文化模式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民主和法制的阻碍者和扼杀者。道德被消融于政治之中,等于取消了道德作为一种终极追求的价值本性,取消了道德作为个人信仰的权利”,[6]政治信仰取代了道德信仰,而政治信仰又维系于领导者的个人意志,“这样,政党国家就承担着社会伦理的正当性的证据负担。一旦党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社会伦理秩序就会出现失序。近十年来的情形正是:政党对其意识形态的修改和改善,使由政党国家负担的社会伦理的证据资源出现亏空”。[7]
  
  三、文化原因:文化的交流和冲突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碰撞中,在少数人群中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
  一是以“新三论”为代表高科技革命冲击着人们的道德领域。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世界、新的关系必然带来全新的伦理道德问题。面对出现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人们基于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是很难进行评判,更谈不上解决心中的疑惑了。而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尚处于萌芽状态,面对道德这一僵局,极个别人只有与困惑、迷茫、冲突相伴。在此过程中,原有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可能发生扭曲,甚至“变形”。二是西方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在给我国带来民主、自由和现代技术、先进管理的观念,激发了作为改革开放精神活力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其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腐朽没落的观念一同袭入国门,这些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和愚昧的一面便获得认同。传统文化和道德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功不可没。但传统道德忽视了道德首先是一种公共领域的规范,公德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使得传统道德趋向了精英道德,而恰恰缺乏了现实生活的基本的文明公德规范要求。
  
  四、社会原因: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机制部分缺失
  
  有善不赏,君子必稀;有恶不惩,小人必猖。有善不赏,有恶不惩甚至赏罚错位,是社会最突出的不公正,最容易引起民愤,引发社会动荡不安。二战后的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社会混乱和道德信仰危机,“道德像亡国的法律,像皮包公司的空头支票,成了一片废纸,并且甚至完全丧失了它那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力量”。[8]面对这种社会现实,日本伦理学家丸山敏雄苦苦思索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他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原有的道德体系和社会秩序不能使幸福和德行达到统一。“一个公正合理社会,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如果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为善未必幸福,作恶未必遭难’的现象,那么道德就成了获取幸福的障碍,道德自然失去了魅力和感召力。人们对道德的信仰就自然会瓦解”。[9]
  
  五、道德自身原因:道德信仰的封闭性
  
  道德信仰危机的另一个重要起因是社会发展及其利益的调整与人的道德信仰的稳定性、封闭性之间的矛盾。我国很长时间都以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作为人们行动准则。“这种以个体经济为基础所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基本上是自我封闭、单一内向的,同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外向性、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根本对立的。同时,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族观念、家庭观念、宗法意识、长官意识、唯我独尊等非理性价值意识同现代平等的观念、民主观念、合作观念、竞争观念、法制观念是格格不入的”。[1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道德及其信仰也应随之发生转变,而不能固步自封。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和系统论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系统如果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就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相应作出调整。通过与外在的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和机制及时作出积极的反应,以保持系统的动态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相反,系统拒绝调整和转换,一成不变,极易走向保守、僵化以致没落。极容易在环境突变而无应变机制时被时代抛弃。个人的道德信仰也是一个精神系统,若该系统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开放系统,它就能“适者生存”。但是,如果该系统保守、封闭、僵化,它就会拒斥任何不符合自己原先的价值系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拒斥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意义系统,这样一来,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它在竭尽全力的固守中获胜,要么在新生力量的持续、猛烈攻击下一败涂地,陷入道德信仰危机。历史经验表明: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六、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乏力
  
  道德教育在我国始终得到高度重视,“德育第一”一直是我们教育的方针。虽然道德教育基本上是政治理性教育工具,其实质是为政治理想目标服务。如果作为人被“物化”,被金钱“异化”,那他就会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加之,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又忽视了最基本的品德素质培养,重在“灌输”抽象道德法则,轻践行,重奉献,强调我为人人,忽视了回报;轻视人人为我,个人的人格遭到严重扭曲,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就会不同程度地被扼杀。故而主体也就不追求道德的崇高了,也就不敬仰道德的神圣了。
  综上所述,道德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道德信仰政治化的后果,文化交流和冲突,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的缺失,道德信仰的封闭性,道德教育乏力。走出道德信仰危机的关键就是理性地对待它,找出其形成具体原因并加以克服,重塑社会成员的道德信仰。
  
  参考文献:
  [1]黄楠森.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高兆明.道德生活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4]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魏长岭.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8][日]丸山敏雄.实验伦理学大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9]魏长岭.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0]张军.黑洞――当代中国失范现象批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