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章宁春

  摘要: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意志,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能形成学生灵活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互渗透,是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这早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古代理学派创始人之一张载认为:“义理有疑,则除去旧见,以来新意。”只有怀疑,才能弊除陈旧,创造新意。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精妙,他说:“为学患无疑,疑者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意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又用十分生动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除了鼓励学生有“疑前人所未疑,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的勇气,还要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只有他们会质疑,能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造性思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露灵性,发展个性。为此,笔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如,在学习“免疫”一节时,文字虽简单易懂,但枯燥无味,笔者讲述“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先引导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再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摘除睾丸的公鸡会生蛋吗?摘除了卵巢的母鸡注射睾丸酮会产生精子吗?有的学生提出:催乳素的合成只在哺乳期吗?鸡往后刨、猪往前拱属于模仿还是本能呢?有的学生提出:大脖子病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吗?还有的学生提出:泰国的人妖是小时候注射雌性激素造成的吗?为什么他们的寿命都很短呢?等等。这一个个令人惊喜的问题的提出,不正是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喷发吗?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无疑又给学生创设了创造思维的机会。如摘除了睾丸的公鸡是否会生蛋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能生蛋,有的学生说移植了卵巢就能生蛋了,有的学生说注射雌性激素就能生蛋,有的学生说从书上看到鸡蛋皮不是在卵巢内形成的……最后让一个学生来总结,问题就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学生也完成了一次创新活动。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到创造性思维提供科学的方法
  
  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而问题的提出,则是思维的开始。教学中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
  问题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点:
  (1)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目的。如,在“呼吸作用”一节的学习中,提出:“怎样理解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得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进行,在线粒体内将释放出大量能量的结论,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又如,在“无氧呼吸”一节的学习中,提出“为何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有的是乳酸”的问题,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经过几分钟的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在生化反应过程中,起催化的酶不同,产物就不同。
  (2)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如,在“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一节的学习中,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发生哪些变化”,“每1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是多少”,“肝脏、骨骼肌合成的糖元有何不同”,“肝脏在糖代谢中起何作用”,“血糖有哪几个来源,吸收的氨基酸有哪几种变化”,“什么是氨基转换作用,它有何意义”,“什么是脱氨基作用,其过程中物质有哪些变化”,“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有何作用”,“细胞内的氨基酸有哪几个来源”,“为什么用富含糖类的饲料喂养猪等家畜也能使它长肥上膘”等问题,这些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不仅抓住了知识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注意了知识的衔接,还增加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注意疏密有间,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节时,首先提出:“今天中午你们都摄食了哪些食物?”接着提出:“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哪些能自接利用,哪些不能,为什么?怎样才能利用这些物质……”学生思考后回答正确,给予鼓励。这样就使知识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逐步向创造性思维迈进。
  (4)要简洁明了,有针对性、目的性,不要含糊不清,不要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如,在学习“有丝分裂”一节时,先提出问题:“有丝分裂中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细胞周期的含义?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和DNA如何变化?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有何不同?总结出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然后给学生展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课件。学生在观察课件的时候,针对性、目的性很强,集中思维寻找答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5)体现生活中的生物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最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分析的兴趣,要把握好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鼓励他们发表各自见解,做出自己的评价。如,在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节时,提出:“一位蛮不讲理的丈夫要他的妻子包生儿子,事实上办得到吗?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吗?”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时,提出“一般的植物枝叶茂盛,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呢?自然界中,你观察到猛兽、猛禽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在学习“动物激素调节”一节时,开始便提出:“1904年,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于一所被丛林包围的黑屋里,他把一头雌天蛾扣在纱笼里,尽管风狂雨骤,当天晚上还是有40多头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配。第二天,法布尔在雌蛾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但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这神奇的招引魅力来自于什么?”这类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易使他们展开辩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他们分析事物的内部联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思维,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辟新的天地。如,在学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时,提出:“硝酸氨溶液水解后是酸性的,为什么常施用这种氮肥后土壤溶液pH不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硫酸氨溶液水解后是酸性的,为什么常施用这种氮肥后土壤会呈酸性?当外界溶液中某种矿质元素离子的浓度足够大时,为什么矿质元素离子吸收速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升高了?增加农业生产实践上中耕松土、除草、保墒外,通气起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探索性的思考后,理解了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过程,且和根的呼吸作用关系密切,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推动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亲团.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6,(21).
  [2]王瑜.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3]张勇.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
  [4]郑洪华,毛明军.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山东教育,200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