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及其解决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慧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并给予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 道德失范 成因 解决对策
  
  所谓道德失范,主要是指在社会过渡或转型时期所出现的一种现象:旧有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已经破裂,而社会所需的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社会的道德规范丧失。①
  
  一、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总体现状是积极规范、健康向上的,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是来自善良动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②但少数中学生的道德失范也不容忽视。当前中学生的道德失范表现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少数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社会公德缺失。
  在当今物质化严重的时代,人们的功利性凸显,中学生也出现了些功利性的行为表现,人际关系出现了危机,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只有利用与被利用,只有自私自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感情越来越淡漠,没有利用价值就不会有感情的付出。对待教师和长辈也缺乏应有的尊敬,举止不够文明。
  《中学生守则》明文规定――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可是现在有些高中生却完全不顾这些规定,公然在课桌和教室墙壁上刻画,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甚至为所欲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都被渐渐淡忘,乱扔果皮纸屑,浪费严重,节俭意识淡薄。
  (二)极少数中学生道德态度失范――纪律、法律意识淡薄。
  现在中学生违反校规,不尊敬师长,不守纪律,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屡见不鲜。校园暴力事件,包括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如辱骂甚至殴打教师,以集团或集团力量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如打群架,欺负弱小同学等现象也是接二连三发生。这些违反了纪律和法律的事情是不允许的,而作为学习过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的中学生来说却没有意识到,足以看出他们的纪律、法律意识的淡薄。
  (三)极少数中学生道德观念失范――道德行为评价标准出现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一些中学生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其判断评价标准是模糊或者错误的,其突出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非道德行为的推崇与模仿。如某些中学生对拉帮结派、群架斗殴等行为不仅不认为不道德,还认为是讲义气,进而推崇甚至模仿。而对一些道德行为反而认为是不道德的,如学生尊敬师长的行为,在某些中学生看来是“拍马屁”,从而对其嘲讽和打压。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知与行未必合一。有了对道德的认知,可能产生道德的行为,也可能不产生道德行为。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由内到外、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实现这个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就是行为者的自觉和努力。中学生对于究竟应该如何行为,通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例如有关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的内容,中学生不是不清楚,只是由于缺少自觉自愿地选择,在实施行为时偏离了这种道德认知,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
  
  二、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
  
  (一)家庭对子女的溺爱。
  现如今的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十足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对其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放纵,这样就使孩子产生了优越感,不少学生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觉得都是理所当然,没有任何的约束力,认为只要有爸妈在,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逐渐养成了一些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气。
  (二)学校德育的偏离。
  现在学校教育主要还是智育,毕竟应试的总方向没有变,德育成为配角,道德教育由此松懈,给学生一种错觉,只要成绩好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道德之类的都是次要的,评价学生用得更多的是成绩优良。正是由于此,现实中品德兼优的学生越来越少。再者,学校的道德教育侧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以知识的形式出现的,讲授的是人生观、世界观,这些长效性的东西无法真正地成为道德素质,只是说教,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符合身心发展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却很少涉及。
  (三)社会风气的影响。
  人是社会化了的,所以社会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完整的思维能力,逐渐接触了社会。“由于社会处在改革转型期,人们往往在实用性、功利性、世俗化和物质化的思想指导下,把人才片面理解为一种生产力资源,把人看成是未来生产实践的工具,认为谁向客观世界摄取得多,创造的财富多,业绩大,谁就是人才,导致当代人在生存实践中,更多地关注如何凭借知识技能去认识、支配或征服外部世界,并获取物质回报。”③
  互联网的盛行,使网络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特性,一切都是虚幻的,中学生有可能会觉得在网络中很难讲道德,也不需要讲道德,导致了学生有一些不良行为。再者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也错误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颠覆了在学校学习到的、形成的价值观。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行乞行业的盛行、见义勇为反而被索取赔偿……这一系列的事情已经使那些从小听着雷锋、孔融故事的高中生迷惑了,到底哪个才是对的,很多中学生选择了沉默或木然地接受。导致这些的原因就是当今的社会风气、人们的觉悟。
  
  三、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解决对策
  
  分析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对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后,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是有很深的社会环境根源的。青少年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兴衰,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为此针对道德失范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家庭应该放弃溺爱,给孩子正确的爱。
  溺爱是错误的,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后应坚决地放弃,给孩子以正确的爱。给孩子自由不是放纵,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不把孩子当成家里的“中心”,而是家里平等的一分子。以身作则“告知”什么是对的,身教重于言传,这个道理是人人皆知的,先做给学生看,经常地做给其看,更多地运用心理学的暗示、从众等效应,让孩子慢慢地去学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
  (二)学校改变德育方式。
  学校应该改变知识化德育的模式,应该重视道德知识的宣传和道德意义的教育,使学生切身体会什么是道德,使学生掌握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把德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与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上来,通过一些直观的事件结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内化为自身的东西。重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知‘道’为‘智’,体‘道’为‘德’”④,德育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既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要求,还要引导他们重视个人修养,“知”与“行”的重点在于“行”上。
  (三)净化社会风气,人人有责。
  社会是大家的,净化社会风气人人有责。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大力宣传,造成育人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少年建构正确的道德人格,其中最根本的是帮助青年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提升当前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注释:
  ①闵德美.大学生道德失范成因与对策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②湛涛.家庭溺爱成因的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及矫正.生活与德育.
  ③郑洁萍,邓煊东.论学生的道德偏失及其素质改善.教学与管理,2007-2-20.
  ④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教育探索,200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闵德美.大学生道德失范成因与对策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2]湛涛.家庭溺爱成因的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及矫正.生活与德育.
  [3]郑洁萍,邓煊东.论学生的道德偏失及其素质改善.教学与管理,2007-2-20.
  [4]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教育探索,2007年第1期.
  [5]陈兴国.高中生道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当代青少年研究.
  [6]程祥,邓继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道德素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9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