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小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转换也在加速。作为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促进者、引导者,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试从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的基本内涵及其实施策略方面谈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是把教学视为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主张根据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创设民主活跃的教学气氛,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和教师的引导、点拨等相关活动的交互作用,产生面对面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合作解疑、共同提高的效果。这里的“互动”主要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有效的合作,即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密切配合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生生互动”就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促进学生的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实质上都是为了构建开放型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生成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教学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实施策略
1、进一步优化教法和学法,变教学生学习知识为教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创造,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引导启发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等方法,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学生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死记硬背现成答案的不良习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并逐渐具备和不断提高学习、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自主学习是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它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因此每位学生都要学会科学的自主学习。同时我们教师必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时政述评和政治小论文写作等活动,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并对学生进行适当激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大力开展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快乐和满意的情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使教与学产生共鸣,要善于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觉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并把学生带入到愉快的心境,从而使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摒弃过去那样只是一味地“苦教”、“死抓”,而要加强师师合作互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语言技巧,真正做到“既问耕耘又问收获”,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从而真正使学生乐学好学、奋发向上。
同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共享,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如在“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我国的国情及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等方面去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认识。“学生上学的任务就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上课”。正如叶圣陶所说:“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同时。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一味地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那肯定是事倍功半。
此外,我们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时政热点并与课本知识相对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对时政热点问题加以认真分析,进而实现课本知识的迁移和升华。如我们开展的课前3~5分钟时政述评活动:一位学生提供时政热点材料,另一位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对这一时政热点材料进行分析点评。如果是高三总复习阶段,可由5位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一时政述评活动,即一位学生提供时政热点材料。另4位学生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角度对这一时政热点材料加以分析和说明。学生时政述评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所提供的时政热点材料进行解读和补充,并对学生运用知识不足的地方进行必要的纠正。在这一“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时政述评活动,同时学生的时政述评活动也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时政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对接的研究工作。
当然,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无论是课堂讨论交流还是课外调查研究活动,我们教师都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适当激励。活动之前,教师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活动之中,教师应巡视其间或参与活动。尊重学生的观点,并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迷宫”中迷失了方向,教师就要在旁边给予提示,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如果发现学生富有创意的见解。应当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与鼓励,并充分肯定学生所表现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及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双向或多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融洽,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教师也得到了真实的信息反馈,这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学相长就能充分得到体现。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而不只是用教师的理解去指导学生。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说:“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
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成绩和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更加强有力。”教师将合作型的“生生互动”视为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中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因为它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合作交往背景之上,对于加大学生学习参与的深广度,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其操作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伴交流,二是小组合作互研,三是在班级里展开辩论。学伴是学生自己找的学习伙伴。可一人,也可多人,而在课堂内,应从前后左右桌同学去找学习伙伴。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以前后桌4位同学组成,主要进行课内的合作探究学习和课外的调查研究活动等,这是我们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在班级里展开辩论,主要是由几位学习小组长或其所推荐的组员上台就疑难问题、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发表意见。
思想政治课“生生互动”教学,把大课堂转化为小课堂,把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的“群言堂”,无论形式或内容都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这种“自由程度越高的活动,往往身心投入的程度也越高”,因而“自主性的主动学习,比教师强加逼迫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语)《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认为:成人眼中的世界和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用成人的观点去指导孩子,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性。
因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体会强加给学生。而应是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小组的自由讨论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如在学习“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时,学生们质疑:“既然农业如此重要。那农村耕地为什么不断减少呢?”为此,教师就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展开关于保护耕地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是通过相互质疑、相互解释来学习的。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动脑筋整理自己的思路,必须详尽地阐述自己的理解甚至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就大大提高了。他们面对面地相处,容易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需要获得帮助。同时,这种帮助也将更加有的放矢。而在传统的教学中,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会缩在座位上,害怕老师提问自己,担心自己答错问题被全班同学笑话。他们在学习小组中就不会有这样的顾虑了,因为这种学习环境充满友善和互助的气氛,他们可以在轻松的氛围里向别人寻求帮助,他们得到的将是帮助而不是嘲笑。因此,他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有机会体验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此时,教师只需在旁边加以引导即可。这样,通过小组讨论,愉悦的合作氛围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激情。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包容、理解和关心他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增强。有助于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学不再只是对教师所教的知识简单地接受,而是对教师所教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并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和质疑进一步促进了教师对自身教学业务的深入钻研,从而大大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成长,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