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生成性教学则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教学需要我们精心预设,留出生成空间;创设话题,营造生成情境;互动交流,发掘生成资源;巧设质疑,把握生成契机,实现课堂资源的有效融合与理想建构。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生成性教学 策略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习得,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从另一方面来讲,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而正是这种无法预知或意外,构成了课堂最精彩的乐章。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灵魂工程的课,是需要通过矛盾冲突、情感体验才能实现道德内化、知行转化的,因此可以这样说,生成永远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魅力所在。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生成性教学呢?笔者以为,这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与要求。
1精心预设,留出生成空间
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立锥之地。因此,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主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并以民主的态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要相信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诉求,有自己思考问题的特殊方式。由此,对于教学预设中的开放性情境,他们会各有自己独特乃至怪异的看法,而课堂则是这些不同价值观念在交融与碰撞、辩难、生发中,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和道德的内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不要把心思都放在死板地执行教案上,而要多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做到创造性地运用教案,给生成留出空间。
如在《政治生活》“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框中,教材主要以听证会为例来进行说明,预设中也认为这个事例能较好地说明共同决策的方式和意义,就把它作为一个主要的话题来解读,为了给生成留下空间,设计了一次模拟听证会,并就过程发表观点和相互点评。课堂是热烈和民主的,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观点,这时有个学生却提出:物价听证会总是听证一次价格涨一次,有什么意义?观点一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并且有很多学生认同这个观点。这是预设中没有考虑到的,并且涉及到民主决策的必要性和意义这个关键性内容,如果教师敷衍过去,这堂课就没有了说服力。笔者没有回避,而是针对这个观点,临时设计了“物价为什么听证一次涨一次?”“听证会真的没有意义吗?”等问题让同学进行讨论。然后把第一个问题引导到听证会作为民主决策的一种形式,目前还是一个新事物,物价听证会也主要是把准备涨价的拿出来听证,随着制度的完善、范围的扩大,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变;第二个问题从听证会切入,就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从民主决策本身的意义来强调,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2创设话题,营造生成情境
话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讨论的方向,引发人们发表各自观点的标题。话题和问题是不同的,话题是开放的,问题是相对单一的:话题中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可以各抒己见,问题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观点受教师控制,学生是被动的。在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以问题的方式来设计教学,习惯于单向的我问你答,是造成课堂生成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思想政治课应当大力提倡话题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开放话题来促进生成。
如在讲到高三《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以过年放鞭炮为例,以“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作为讨论主话题,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先组内合作交流理出主要观点,再派代表发表观点或进行辩论。这样的话题是充分而开放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内容是学生极度关注的,所以课堂肯定是热烈的。各执一词的针锋相对引发的矛盾冲突、观点碰撞不断将话题引向深入,带给学生很深的体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交融,精彩的生成处处可见。教师可以点评、肯定各自的亮点,不必评判对错。亦可以再进一步引出“传统文化是利大于弊的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进一步讨论,从而得出我们应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3互动交流,发掘生成资源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回答的问题乃至行为、情绪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学生观点中涌现的信息资源,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在其中,教师尤其要抓住对学生观点的追问和继续交流,因为在持续的追问和交流中,学生提出或回答的观点是难以预设的,也是极其宝贵的,是课堂生成的重要资源。同时,这种即时的追问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急中生智,碰撞出思维、情感和认识的火花,展示出无法预约的精彩;就算是被追得“哑口无言”,学生也因此留下了深刻的体验和进一步思考的动力。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这种追问和持续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生活与哲学》是一门内容比较抽象的课程,只有向深度挖掘、广度拓展,才有高度的抽象,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总是在追问中被揭示的,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总是在深度探索中养成的。
4巧设质疑,把握生成契机
“疑”是思之始,学之由。有质疑才有思考,有质疑才有探究的动力,质疑是课堂生成的重要途径,也是公民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需要。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和思想情感认同上总存在着许多质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或直接面对质疑,学生就会有许多观点想表达,教学就会有许多意外会产生。质疑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内容观点的深化、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用质疑、巧用质疑,在质疑中生成新的问题、新的思考,形成新的生长点。
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不是表现在知识“先知于学生”,而是表现在认识“落后于学生”。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空间,在自由的话题中探究发现、交流碰撞,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于无疑中质疑,也从来不回避学生的质疑,总是把质疑当成是一次生成的契机,直接面对,哪怕一时解决不了,存疑也应该比回避好。
强调生成并不是否定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有預设才有教学的思路和方向,才有过程的操控和目标的达成,有质量的生成总是具有针对性的,而不是随意偏离或过度发挥的;而生成意味着学生主体的参与,意味着学生思想和观点的呈现,意味着具体教学过程的活化,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无论预设或生成,相对于学生的发展,都只是手段和措施。生成是预设过程中的生成,是话题开放中生出的意外,但一旦生成,就是新的话题,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解决、解决得如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看教师如何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意料之外都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 范竹发.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策略探析[J].中小学教材教法,2016(04).
[2] 马明荃.巧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J].新课程研究,2017(01).
[3] 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7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