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审美课堂建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需要在审美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以“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为例,从课堂现实、人的需要、当前需要解读审美课堂的建构应然;从触发学生审美鉴赏力、激发学生审美表现力、引发学生审美创造力三个方面探讨审美课堂的建构路径,以此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走向求真、扬善、唯美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审美课堂;学科核心素养;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秦琴,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政治教研组长;贡和法,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 江阴 214400)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0-0003-03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需要通过审美的艺术形式,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美的学习场中不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建构审美课堂的应然
建筑大师汉宝德说过,21世纪是美感的世纪,在全球化大趋势下,美感是一种竞争力。席勒指出,只有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把和谐建立在个人的心中。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完善人的综合品格,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不少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过多关注学科知识的习得和答题技巧的训练。学生课堂学习要么是知识点的记录,要么是知识点的背诵默写,教师和学生乐此不疲,這种应付考试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审美需要位于第六个层次,属于精神生活需要。高中阶段,学生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均处于逐渐成熟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主导地位,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已具有一定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11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唯一的美育课程基地,将美育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系统实施审美教育,需要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学校丰富的美育资源、大美南菁课程体系、审美课程目标都给思想政治审美课堂的建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建构审美课堂的路径
夸美纽斯指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这种审美性的教学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充满了真善美的追求,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建构高中思想政治审美课堂形式多样,具体操作路径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下文以“文化创新的途径”的三节同课异构课,对审美课堂的建构进行探索。
1. 在美的欣赏中触发学生审美鉴赏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思想政治学科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在培育的过程中老师应尽量避免说教式授课,这容易让学生本能抗拒教师的教学活动。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施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视频、音频进入课堂教学已经不是稀罕事,教师如果在课堂中利用精选的视频、音频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开始一段美妙学习之旅,将会产生美的收获。陈老师介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江阴籍人刘半农在一百年前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汉字“她”,在陈老师娓娓道来的介绍中,教室里响起由刘半农作词、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曲的音乐《叫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
陈老师伴随着音乐的旋律眯着眼睛轻轻打起了节拍,现场所有的嘈杂声都消失了,听课老师和学生身心一震,立刻被带入美妙的音乐境界之中,自然地欣赏起美妙的音乐,感悟着文化创新的魅力。这种通过多媒体播放音频,并伴随着任课教师的肢体语言再加上语言的留白有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任何语言在此刻都是多余的。这样的美感教学浸润心灵,融美于心灵,给学生带来无限生动、无限丰富的感受,触发学生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
2. 在美的包容中激发学生审美表现力。明代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政治课教师应直面社会各种影响,着眼于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高中阶段成长的新特点,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探索和发现、亲身体验与实践,用自己所学解决所疑。 陈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分享环节“我为文化创新提建议”中,先展示一组材料:
(1)2015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7.85亿元,2017年达到107.44亿元,占GDP比重为3.08%;
(2)2015年,昆山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9.3亿元,占GDP比重为7.12%;
(3)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全国平均水平为3.97%。
这三段材料在于引导学生直面江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问题,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产生为江阴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的欲望。在学生探究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意一开始比较粗放,陈老师适时介入加以点拨,构建探究脚手架。比如,有学生认为可以从江阴长江三鲜上进行宣传时,陈老师以问题跟进:怎么宣传?向谁宣传?以什么途径宣传?引导学生向纵深方向思考。当学生思维出现堵塞时,陈老师向学生展示他本人在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所获奖牌“宝剑”,跟学生分享吸引他参赛的莫干山文化因素,启发学生借鉴莫干山跑山赛的文化创意继续充分挖掘江阴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越发活跃,开始呈现比较具体有实际操作空间的文化创意,如排练大型歌舞剧“印象天华”“印象江阴”等,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启发学生充分挖掘江阴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建议学生可以就这一创意加以完善形成提案,通过一定渠道传递给江阴市政府,从思维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
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美的因子,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辨的问题,将美融于问题的探究分享中。在学生思维出现阻塞时,适时点拨,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在探究分享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学生在审美鉴赏力基础上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做出判断,从而产生激情高涨的美感和激情,激发审美表现力。
3. 在美的想象中引发学生审美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空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愉悦的审美场中身心投入,饱含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表达、相互倾听。如郭老师在“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江阴文化特色设计剪纸作品,刘老师在课堂结尾阶段用甜美的声音启发学生:“当136岁的菁园遇上了16岁的你们,又是怎样的呢?”紧接着刘老师设计了“上新了菁园”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南菁校园文化特色设计文創产品让听课老师带回家。每位学生兴致盎然,各显身手,大显神通,创新的欲望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唤醒,学生的审美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时空领域。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绝对不是来自死记硬背的课堂,不是填鸭式教育的产物,不能以标准答案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依据。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一般意义的素质教育,是应该将想法和感情融入课堂,使情感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美的意象,在美的想象中产生强烈的审美创造冲动,引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三、高中思想政治审美课堂建构的思考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程理念的表述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核心地位,课程目标也对原先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变成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新课标开创性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纠正过去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科思想价值和思维价值方式的培育,要真正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高中思想政治审美课堂需要坚持价值坚守和责任担当,以诗意的追求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和创造幸福人生的欲望。
美人先美己,教师是审美课堂的创造者,也是审美课堂的受益者,构建审美课堂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美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需要教师加强改造和提升,加强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把对美的追求作为自身目标落实下去,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成就自己。
教学的要义是成就个体生命的完整,践行高中思想政治的审美课堂,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不断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走向求真、扬善、唯美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黄 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243.htm